中国储能网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致力于实现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在2025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期间,围绕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加强技术创新与国际能源合作等主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卡梅拉。
记者:当前全球能源转型面临哪些主要挑战?您认为本次论坛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合作方面有何意义?
卡梅拉:全球能源转型面临几项关键挑战。首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获取能力和政策框架的差异,各地区脱碳进程不均衡。其次,如何在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第三,调动必要投资仍是长期难题,同时还需要培养熟练的劳动力和建设支撑可再生能源部署的坚强基础设施。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能源转型将呈现以下趋势: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将加速普及;人工智能和智能电网等数字技术将更深融入能源系统,助力系统优化运行;绿氢和储能解决方案将进一步得到规模化应用。另外,国际能源合作在标准统一、融资机制和创新协同方面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2025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汇聚了多元利益相关方,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不仅提供了交流平台,更推动了实质性合作,有助于促进最佳实践、创新解决方案和政策经验的合作。通过联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行业领导者,论坛有助于缩小能力与技术的差距,推动各国建立信任、达成合作,共同迈向更加包容、安全、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记者: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最大、增长最快的国家,相关各方加速推进技术研发。您认为中国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什么作用?
卡梅拉: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中国不仅展现出发展清洁能源的坚定政治意愿和投资力度,更通过大规模部署与创新显著降低了可再生能源使用成本,在电网基础设施、光伏发电、风电和储能领域的技术进步深刻影响了全球技术趋势与市场格局。
未来,中国能源电力有望在以下领域发挥领导作用。一是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并优化电网结构,为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管理提供宝贵经验。二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贡献兼具高效与低成本优势的前沿技术,这将大大造福发展中国家。三是依托中国在绿色金融、供应链发展及“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的领导力,调动资源与专业能力,支撑全球能源转型。
记者:您曾多次到访中国,此次来华对于中国电力技术的进步有何新感受?
卡梅拉:参观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的经历令人难忘。特高压直流技术的应用规模与精密程度,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对此项技术的持续创新和长期投入都令人印象深刻。国家电网公司研发的特高压输电系统不仅技术先进,更将偏远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转化为电能,输送至人口和工业中心。
特高压输电技术有效解决了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地理错配的难题——这是多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国家电网公司通过智能电网技术、数字化监测和实时控制系统提升电网可靠性与灵活性,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提供了典范。
对于全球能源转型而言,国家电网公司的实践印证了强大组织机构、持续研发投入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随着各国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中国的特高压等先进输电技术将在构建更清洁、坚韧、互联的电力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记者: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与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了哪些合作?未来希望在哪些领域继续深化合作?
卡梅拉: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与国家电网公司建立了坚实且富有成效的合作基础。此前,我们联合开展终端用能电气化研究,该研究为以电气化推动多领域脱碳提供了借鉴。自2018年起,国家电网公司还积极参与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长期能源转型规划工作。
未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希望借助国家电网公司的技术优势和实践经验,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与韧性、推进数字化与智能电网技术进步、开展电碳因子协同研究等领域深化合作。同时,能力建设仍是我们合作的核心,双方将共同提升组织能力与技术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