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市场>电网侧储能 返回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林伯强:大规模部署电网侧储能,需从四方面突破

作者:林伯强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我国新能源并网规模不断扩大,其间歇性、波动性的显著特征,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和消纳能力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为此,要保障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亟待加快建设适配的灵活性调节资源。5月25日,我国首座大型锂钠混合储能站——南方电网宝池储能站正式投产运行,不仅具有技术示范意义,更凸显出电网企业在推动储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煤电越来越多承担着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调节、保障稳定的角色。传统煤电机组的设计经济性基于年运行5500小时的假设,但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煤电机组频繁调峰、低负荷运行,2024年全国煤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仅4200小时。按当前趋势,煤电效率和经济性未来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因此,仅靠煤电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及调节,从中长期经济发展看不可持续,储能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储能系统经济收益较弱、资本缺乏积极性,是当前储能技术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继续加大科研支持之外,在商业模式上也要进行战略调整。

目前,市面上一般储能企业的度电成本在0.5元左右。部署在电源侧(发电环节)的储能系统,其收益高度依赖电价机制和市场套利空间。但现阶段,我国峰谷电价与容量补偿机制尚未完成,储能收益模式还不清晰,投资者信心不足。即便在政策推动下,部分储能系统仍存在“建而不用”的情况。《2024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配储系统的日均利用小时数仅2.1小时,年均利用率仅为32%。

相较而言,在电网侧(输电与配电环节)实施统一规模化储能部署,对推动新能源发展有四方面系统性优势:其一,制度与政策的集成效能,让国有电网体系具备电网侧统一大规模储能的实施基础。电网企业作为国有主体,不仅兼具更强的资源统筹、跨区域调度及抗风险能力,还可通过统购统销机制与区域电力平衡策略,最大化释放电网侧储能的调节价值。

其二,电网侧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还兼具战略安全属性与长期公共福利价值。在投资逻辑上,电网侧储能类似于高铁网络,财务账面上或许存在亏损,但其通过国家统筹建设释放出的跨区域资源配置效能、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和社会综合收益是巨大的。与之类似,电网侧储能同样可参考“前期投入换长期收益、局部成本换全局效益”的模式,以国家战略投资激活全要素生产率,以能源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撬动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其深远意义远超单一行业的盈利考量。

其三,相比单体规模较小的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的集中式布局天然具备规模经济特性,可通过共享输电线路、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有效摊薄单位成本。抽水蓄能作为当前电网侧储能的主力,却受限于水力资源禀赋,部署规模存在天然瓶颈;而大型电化学储能(如锂电池、液流电池)不受地理条件制约、响应速度快,但成本较高。要构建二者协同互补的新型储能体系,离不开电网的战略性布局。

其四,当电网遭遇设备故障、自然灾害冲击时,电网侧储能作为系统级应急电源,还可为医院、通信枢纽等关键负荷提供紧急电力支撑。这种“电力安全缓冲带”,既突破了用户侧分散储能容量有限、协同性不足的局限,也弥补了电源侧储能受限于电厂地理位置的短板,可通过统一调度实现应急资源的精准投放,成为供电安全的韧性保障。

尽管具备一定优势,电网侧储能的大规模布局发展仍需要从四方面突破成本瓶颈。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可借鉴高铁发展,在规划、投资、定价与制度设计等方面为构建电网侧储能提供政策性支撑,如设立专项基金、财政补贴、完善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规则等方式,降低初期建设投入负担。

二是进一步完善现货市场。新能源电力入市后,现货市场峰谷价差的显著扩大为电网侧储能创造了核心盈利支点。在电力低谷时段,电网可利用储能系统低价吸纳过剩新能源电力进行储备;当进入用电高峰,储能系统则可释放储备电力以满足需求,这将有效减少电网向发电企业采购高价电力“调峰填谷”的成本规模。

三是依托容量市场机制,保障长期收益。容量市场是电力系统为保障长期供电可靠性建立的基础性机制,其核心是对提供备用容量的主体给予合理补偿。若电网侧储能替代传统煤电,成为可灵活调度的大容量调节资源,将可参与容量市场获取稳定收益。

四是完善用户侧成本传导和响应,构建公平分摊机制。输配电价作为连接电网与用户的价格纽带,可将储能的投资与运营成本部分纳入其中,分摊部分终端电价。同时,可通过动态调整峰谷电价,在高峰时段适当提高电价以反映储能的边际服务成本,引导用户错峰用电。(作者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分享到:

关键字:电网侧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