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航运业承载着超过80%的全球贸易,却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占全球人类活动排放量的3%。在过去当船舶抵达港口,为了完成装卸货物等作业,需要关闭主机开启燃油副机发电,这不仅导致港口城市严重的大气污染,也让船员和周边居民的生活被噪音所侵扰。如何在繁忙的港口打造一片 “零碳绿洲”?人们提出了岸电系统。
岸电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在船舶停靠港口期间,利用陆地电力网络为船舶的电气系统提供能源,替代传统的船舶自身柴油发电机供电方式。世界上第一套岸电系统在瑞典的哥德堡港于1990年代成功实施。
除了降低碳排,在经济效益方面,岸电系统的优势显而易见。一艘排水1200吨的大型游轮一晚发电需耗油近2吨,运营成本超过1.5万元,使用岸电后,运营成本仅为烧油的30%。
目前,天津港、上海港等已实现100%岸电覆盖,且中国岸电国产化率从10%提升至70%以上。
然而,岸电系统的使用率还需进一步提升。改造成本、用电成本等因素,使得部分船东仍持观望态度。而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岸电系统的高负荷时间占比较低、港口配电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在近年政府通过提供补贴政策,加快船舶改造步伐的同时,结合光伏和储能的岸电一体化系统成为了新选择。国内首套岸电储能一体化系统,在2021年于江苏连云港建成投运。利用储能系统在低谷电价时,将电储存至储能系统,船舶需要使用岸电时,再将电能传输出去,利用电网进行“削峰填谷”,同时也降低船舶使用岸电的直接成本。此外,岸电储能一体化系统还能提升港口电网的电能质量并保障安全运行。港口使用的航吊、龙门吊等机械设备均为冲击性负荷,电网电压波动、闪变现象时有发生,电能质量问题是港口安全可靠用电的潜在危险源。岸电储能一体化系统中的储能电站,能够平抑岸电等尖峰负荷以及电压波动、闪变,过滤电网“噪点”。 这套系统也在天津、厦门等其他港口成功推广应用。
岸电技术作为航运领域的一项绿色技术,正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当每一艘船舶都能 “安静靠泊、清洁用电”,我们不仅守护了港口的碧海蓝天,更推动全球航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