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全球能源变革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杭州临平区以“中国绿港”产业地标建设为支点,正书写一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依托“2+3+N”产业体系(风电装备、高效节能装备两大支柱,先进环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储能三大优势,N个未来赛道),临平区通过链主引领、场景赋能、政策加持,构建起千亿级绿色能源生态圈。
在大运河科创城的浙北储能电站内,德海艾科的钒液流电池系统稳定运行超 10000小时。“相比锂电池,循环寿命提升3倍,度电成本下降30%。”项目负责人介绍。而求是半导体的光伏单晶炉用超导磁体系统,更是打破国外垄断,使硅片生产成本降低18%。
创新赛道突围,固态电池、氢能等“N个未来”
在杭州德海艾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全球领先的钒液流电池技术已应用于光储充一体化项目。“10kW/40kWh储能系统可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度电成本下降30%。”公司技术总监介绍。类似的前沿探索,还有德迩实业的固态电池中试线、远山半导体的氮化镓外延片等项目。
在临平区南苑街道办公楼屋顶,浙江铭添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光伏一体化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一项目不仅满足自发自用还能余电上网,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13.9万千瓦时,消纳系数为90%。储能侧采用的是单台100千瓦/215千瓦时的储能柜,采用“一放一充”的运行策略,每天储能系统可以为业主提供约180千瓦时用电,年提供约6.48万千瓦时用电。
“我们将重点支持‘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持续加大抗台风海上风机、高效节能厨电、环境综合治理设备、液流电池储能等领域研发投入,保持绿色能源产业领先地位。聚焦氢气储运设备、掺氢和全氢汽轮机、高比能全固态电池、商用车自动驾驶等未来能源爆发增长领域,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补助力度,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鼓励区内绿色能源企业主导和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临平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30年将建成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省级企业研究院50个以上。
走进杭州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光伏幕墙与储能电站共同构筑起一座零碳园区。这里集聚了蓝星膜工业、中昌水处理等20余家环保科技企业,年产值超50亿元。园区负责人透露:“二期将引入氢能检测中心,打造长三角绿色技术转化高地。”此外,算力小镇、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平台通过“光伏 + 储能”改造,已成为绿色能源应用示范窗口。这些园区载体持续激活创新裂变,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一路疾驰,不断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赋能添彩。
未来展望,从“产业地标”到“全球坐标”
“我们设立5亿元‘中国绿港’产业母基金,对首台套装备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临平区副区长华东解读道。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源源不断地释放政策红利,吸引更多企业投身相关产业,为临平区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临平区正在探索设立“中国绿港”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对接省市绿色能源产业基金,推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临平绿色能源产业。积极接洽国内外绿色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风投资本,发挥集聚效应,做大风投和基金规模。支持绿色能源创新型企业申请国债专项贷款,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应用推广、示范推广、上市培育等企业创新创业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扶持体系。
在塘栖古镇,搭载运达风电技术的智慧路灯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它们充分利用自然之力,实现风光互补供电,在照亮古镇街巷的同时,也成为一道科技与绿色融合的独特景观。另一边,新奥能源的泛能站高效运转,为美浓包装、伊芙丽等企业量身定制废气协同治理服务,助力企业绿色生产。
临平区发改局负责人介绍道:“今年,我们计划全年推进10大示范场景建设,目标就是让技术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市场。”这些场景示范,切实打通了技术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建设‘中国绿港’产业地标,旨在进一步扛起‘碳达峰、碳中和’时代使命,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更具临平特色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临平区委书记陈如根在2024年“中国绿港”产业地标建设暨全区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
随着重庆大学绿色能源成果转化中心、华夏中科集团总部等项目的落地,“中国绿港”的辐射力将进一步增强。临平以“链主引领+平台赋能+场景驱动”模式,构建了绿色能源产业热带雨林生态,其经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鲜活样本。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绿色能源产业正从零星的“盆景”逐步蔓延成蔚为壮观的“风景”,持续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临平篇章,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