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结构重构的浪潮中,中国家电行业正掀起一场颠覆性的价值重构。
2025年4月25日,海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超7亿元A轮融资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国投创益、中国石油昆仑资本等五大资本方的联袂注资,不仅将这家企业推至数智化分布式清洁能源赛道的前列,更撕开了家电巨头集体进军新能源的战略切口。
这场转型绝非偶然:当传统家电市场增速跌破个位数,行业头部玩家正以技术同源性与制造协同性为支点,撬动一个万亿级新能源市场。美的通过收购科陆电子构建储能全产业链,格力以“光伏空调”切入分布式能源,TCL中环登顶全球光伏硅片出货量榜首,创维在户用光伏电站领域跑马圈地,海信则以热管理技术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曾经以冰箱、彩电、空调为标签的家电军团,正将三十年积累的供应链管理、渠道渗透与用户洞察能力,转化为新能源场景下的系统解决方案,在能源服务领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从家电企业到全周期方案商,海尔新能源的9年蜕变!
海尔新能源的崛起堪称家电企业跨界新能源的教科书级案例。2015年,海尔以光伏家庭能源中心为切入点,推出"发电+储电+用电"一体化解决方案,开启新能源战略布局。
2022年,旗下日日顺新能源科技100%控股纳晖能源科技,后者在山东诸城打造"整村汇流"光伏模式,通过无人机勘探、AI智慧化出图等技术实现"一户一设计",为50万农民提供屋顶光伏租赁服务。
2024年成为海尔新能源的战略转折点:3月并购微慕科技,整合其用户侧储能技术;4月日日顺新能源科技更名为纳晖能源科技;12月品牌战略升级,纳晖新能源正式更名为海尔新能源。至此,海尔新能源完成"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智慧能源控制器"三大产业布局,形成覆盖发电、储电、管电的全周期新能源方案。
本轮融资将重点投向三大方向:一是AI能源大脑研发,构建能源预测、调度、交易的数字孪生系统;二是全球化渠道拓展,计划在东南亚、欧洲建立区域运营中心;三是生态伙伴培育,与中南电力设计院、河北联创设计院等机构共建"光伏+"多场景解决方案库。
TCL百亿并购、创维134亿营收、海尔撬动千万MWh储能订单
家电企业正以多维攻势重塑新能源产业版图,形成"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的立体化转型图景。TCL以百亿级并购切入光伏硅片制造,2023年新能源业务贡献超三成营收,推动企业向"智能终端+绿色能源"双核驱动进化;创维则将家电制造经验注入户用光伏领域,以1.5倍行业平均毛利率实现134亿元营收,跻身国内前三并加速布局东南亚市场。
美的通过收购合康新能、科陆电子构建储能矩阵,其"储能+"家庭能源自给方案在广东试点,而海尔并购微慕科技后推出的工商业储能新品"星擎",以90%转换效率签约300MWh项目,连带撬动700MWh生态采购订单。
格力将热泵技术跨界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使电动车续航提升20%以上,同步启动光伏逆变器招标完善产业拼图;海信则成立专业子公司聚焦工商业储能,2023年长三角、珠三角项目营收增长49%。
在数字能源领域,海尔打造的智慧管理平台通过AI算法实现92%能源预测精度,在山东园区达成85%光伏自消纳率;美的"美擎"平台将能源管理与智能制造融合,使佛山工厂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
用家电企业"老本事"破解新能源行业大痛点
家电企业跨界新能源的底层逻辑,在于其长期积累的渠道、技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与新能源产业形成深度共振。
在渠道层面,家电巨头庞大的线下网络成为新能源产品推广的天然加速器。海尔3.2万家门店、美的20万零售终端、创维1.5万个乡镇服务站,这些触点经过改造即可化身光伏体验中心、储能产品展厅.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在农村市场首创的"绿能站长"模式,通过选拔村民担任服务点负责人,将商业推广转化为熟人经济,使农户对新能源产品的信任度提升40%,这种扎根乡土的ToC渠道智慧远非新兴企业可及。
技术迁移效应更为显著,家电制造积累的电力电子技术、温控技术、数字孪生技术正深度赋能新能源系统:海尔将空调级热管理技术植入储能产品,实现电池温差精准控制在±2℃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延长20%使用寿命;美的将变频技术跨界应用于储能变流器,使充放电效率突破97.5%。
此外,还有在家电智能制造领域积累的数字孪生技术,正推动新能源系统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跃迁,海尔新能源管理平台通过构建虚拟电厂镜像,实现能源预测准确率92%,运维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25%。
在服务维度,家电企业"以用户为中心"的基因加速新能源服务升级:海尔将"五星级服务"体系平移至新能源领域,承诺24小时响应、48小时闭环的极速服务,用户满意度达98.6%;创维打造的"光伏管家"数字化平台,集成发电监控、故障预警、智能诊断等功能,使分布式光伏运维效率提升50%。这种从硬件销售到能源服务的范式转变,正在重构新能源产业的竞争规则。
决胜新能源生态战!海尔美的格力三足鼎立
在新能源产业竞争迈入深水区的当下,家电企业正通过生态整合、场景渗透与技术迭代三大维度构建差异化壁垒。
生态整合能力成为决胜关键,海尔构建的"光伏+储能+智慧控制器"铁三角生态,美的打造的"储能+智能家居"能量闭环,格力探索的"光伏+空调+汽车"跨领域协同,均展现出家电巨头将硬件制造优势转化为系统解决方案的进化路径。
尤为显著的是,海尔新能源平台已聚合2000余家生态伙伴,形成从前期方案设计、中期设备供应到后期运维服务的全链条服务能力,这种生态张力使其在工商业储能领域接连斩获百万级订单。
场景渗透深度直接决定市场覆盖广度,海尔推出的"零碳家庭"解决方案,通过光伏板、储能墙、热泵系统的有机组合,在青岛试点实现家庭用电100%绿电化;美的为富士康、比亚迪打造的"光伏+储能+余热回收"组合方案,不仅满足工厂日均10万度用电需求,更通过余热回收系统使综合能效提升18%,年降碳量超10万吨;海尔启动的"千园计划"更显雄心,计划在山东、江苏等10省打造1000个零碳园区,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风、光、储、充多能互补。
技术迭代速度则是持续领跑的引擎,海尔新能源平台搭载的AI预测算法,在河北某园区实现发电量预测准确率达92%,仅调度优化就带来年收益增加120万元;美的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储能系统,构建虚拟调试环境使项目交付周期压缩77%;海信实验室传来的突破更令人瞩目,其研发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传统锂电池提升40%,循环寿命突破万次大关,为新能源系统装上"长寿心脏"。
这场生态重构战役中,家电企业正以制造基因、场景理解、技术积淀为武器,在新能源战场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万亿市场迎来"能源管家":家电企业如何抢占价值链C位?
当资本寒冬与产业热浪形成鲜明对决,家电军团在新能源赛道的集体突围,正勾勒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清晰脉络。海尔新能源A轮融资的破局,本质上是对能源服务新商业模式的价值重估——7亿元资金注入背后,是资本市场对"硬件+软件+服务"三位一体模式的坚定押注。AI能源大脑的算法突破,让光伏板不再是静态的发电单元,而是进化为可自我学习、自主决策的智慧能源体,这种从设备供应商到能源运营者的身份跃迁,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的分配逻辑。
五大资本方的战略协同效应更值得深究。产业资本带来场景落地能力,政策型基金疏通市场准入通道,财务投资者提供弹药支持,这种复合型资本结构恰似精密的齿轮组,驱动海尔快速完成从区域试点到全国布局的跨越。
而美的在珠三角打造的"数字储能工厂",格力热泵技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度赋能,都在印证一个规律:家电企业的制造基因与新能源技术存在天然耦合性,当三十年积累的供应链管理、渠道渗透、用户洞察能力注入新能源场景,迸发出的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指数级的服务裂变能力。
站在万亿级新能源市场的临界点,这场转型竞赛已演变为生态位争夺战。谁能率先完成从"产品思维"向"场景思维"的进化,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赋能",谁就能在能源服务的新战场建立不可逾越的竞争优势。
当海尔们在山东农村屋顶铺就的分布式光伏网络,与美的在工业园区的虚拟电厂形成联动,当格力热泵技术突破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瓶颈,这些散落的转型拼图正在拼合出全新的产业图景——未来的能源企业,必将是集硬件智造、软件算法、服务运营于一体的"六边形战士",而率先完成这种范式革命的家电军团,已然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握紧了定义产业未来的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