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
01
储能需求增长背景下的内蒙古路径
内蒙古作为能源基地,高比例的风光电力并网已成为电网运行的常态。这直接催生了对储能的大规模需求,使其储能市场在装机规模与增长速度上居于全国前列,形成了新的产业竞争格局。
在此市场中,竞争规则已发生变化。单纯依靠堆砌设备、降低初始投资成本的粗放式竞争模式正被淘汰。零下40℃的低温、电网的频率电压波动以及复杂的市场交易机制,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技术和运营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因此,能够提供稳定运行并创造持续价值的解决方案,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
02
商业模式分析:“容量补偿+现货交易”双轨制
理解内蒙古储能市场,需先掌握其运行规则。该市场通过顶层设计来引导产业发展,其核心机制是“容量补偿”与“电力现货”并行的双轨制。
容量补偿机制:保障初期收益
内蒙古自2023年起明确对新投运储能项目实施容量补偿政策,补贴标准为0.35元/kWh,期限为十年,按实际放电量核算。这种直接挂钩实际放电的机制,有效引导储能深度参与调节环节,改变“建而不用”“配建不运营”等行业问题。
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建成847.6万千瓦新型储能及80座独立储能电站。内蒙古电力集团计划再投资60亿元,新增200万千瓦储能。2025年一季度的运营数据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充电6.2亿千瓦时,放电5.3亿千瓦时,系统综合效率85.4%,支付补偿款近亿元。稳定的补贴预期也为项目融资提供了支持。
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内蒙古的模式在补贴标准、持续时间和覆盖范围上具有优势。例如,山东设有补贴上限,广东对应用场景有限制。内蒙古的模式为商业化储能项目提供了更稳定的收益基础,为其他地区探索储能商业化提供了参考。
电力现货市场:拓展增收空间
容量补偿提供基础收益,而现货交易则提供了收益弹性。蒙西电网建成了“滚动出清+节点电价+差价合约”的省级现货市场体系,并已连续结算试运行32个月。通过日前和5分钟滚动交易,市场将电网供需情况转化为价格信号。储能系统可据此进行主动的充放电决策,形成了“补贴+套利+辅助服务”的多元化收入来源。
市场价格波动为储能套利创造了条件。数据显示,新能源接入后,蒙西电网的峰谷价差一度达到1.5元/kWh,日均价差维持在0.518元/kWh以上,2024年5月的平均峰谷价差达到0.77元/kWh。价格波动促使市场主体积极响应,储能和火电的响应率超过90%,储能系统的最大放电能力曾达到407万kW,提升了电网的调节能力。
蒙西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资源配置,为企业构建了多元化的收入结构,降低了对单一盈利模式的依赖。这套“补贴保障+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为全国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
03
技术路径选择:软硬件一体化的作用
在内蒙古的市场规则下,技术能力成为决定项目收益的关键因素。远景储能提出的方案是软硬件一体化的智慧交易型储能系统。
硬件可靠性:项目收益的基础
在储能产业扩张过程中,硬件领域的低成本竞争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消防或热管理系统设计不当、关键元器件减配等。这些问题影响系统安全和可靠性,在内蒙古的运行环境下,硬件短板会直接影响项目收益。
远景采用系统层级的一体化设计,并选用相应等级的部件。其储能系统搭载的AI智能液冷温控技术,宣称可使辅助用电能耗降低50%以上,系统效率提升1.5%。在景蓝乌尔图电站,基于远景系统的场站2月至5月综合效率达到89.2%,较同区域平均水平高约4个百分点;功率可用率99%,容量可用率超过97%。其硬件支持连续高频充放电,无需静置冷却,增加了捕捉交易机会的可能性。
对比案例显示了硬件的重要性。远景在内蒙古的一座400MWh电站,采用全套自研软硬件,运行稳定。蒙西另一座采用远景软件但硬件为第三方的电站,因PCS硬件故障,单月净利润损失30万元。该案例表明,硬件的可靠性是软件策略得以实现的基础。
软件算法:决定收益的上限
目前市场上的部分交易软件存在电价预测模型准确率不高、策略与本地市场规则结合不紧密、响应速度慢等问题。同时,运维工具操作复杂、云平台存在数据安全风险,这些都限制了储能项目的实际收益。
远景的软件系统基于其EnOS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和内置的AI决策模型。其智能交易算法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进行电价预测。数据显示,其日前/实时节点电价预测准确率在85%以上,峰谷预测准确率超过90%,比行业平均水平高约5个百分点。其策略目标是“全生命周期度电收益最大化”,将充放电次数、电池衰减、系统效率、运维成本等变量纳入模型进行动态优化。
在2024年江苏第六次现货试运行中,远景策略支持的盐城射阳储能电站14天内获得1154万元收入,较市场平均水平高54.2%。在蒙西景蓝乌尔图电站,2至5月期间,日均充放电次数达到1.4次,比行业平均水平高50%。案例表明,在同等硬件基础上,软件算法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收益结果的不同。
软硬件协同: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储能系统是软硬件的结合体,二者需要深度协同。在产业链分工模式下,不同厂商的软硬件产品因接口和通信协议不统一,可能导致数据交换延迟、控制指令执行效率低等问题,影响系统整体性能。
远景从产品设计阶段即采用“软硬件一体化”策略。硬件设计以满足软件策略需求为目标,软件系统则能获取硬件底层状态数据,动态调整控制策略。这种设计旨在保障交易策略的执行效率和能量管理的优化配置。在射阳和景蓝乌尔图电站,该系统实现了交易策略100%的响应率,并能通过预警机制和运维排程,确保设备在关键交易时段的可用性。
04
市场影响与未来展望
内蒙古提供了一个验证机制有效性与系统效能的现实场景。在这里,储能企业不再只比拼装机量,而是比交易策略是否有效、系统是否稳定、收益是否可控。
远景通过一体化软硬件系统完成策略闭环的全过程控制,从可用率、效率、响应率等维度建立竞争优势。在政策激励逐步退出的背景下,这种系统协同能力将成为决定储能项目长期价值的关键。
未来储能市场的分化,将基于对复杂电力市场的理解、对资产效率的优化,以及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控制能力。技术、市场与运营能力的结合,才是决定储能系统成败的核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