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6月中旬,老牌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传出了即将破产的消息。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的公告公示,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决定对上述公司进行预重整。
就在几天前,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裁定受理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旗下9家子公司破产清算案件。
光伏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凛冽寒冬,破除内卷困境已是迫在眉睫。
前不久召开的 “SNEC光伏展” 上,加强行业整合、严控新增产能、摒弃恶性竞争,已成为参会企业的共识。
“内卷式”竞争如何破局?光伏行业能否通过“自救”迎来生机?
供需失衡下的疯狂内卷
2024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78亿千瓦,同比增长28%。全国光伏发电量达到83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
需求持续保持增长的同时,全产业链在“量增价跌”泥潭里越陷越深。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持续下跌,到去年部分组件已经跌穿成本价。产能的快速扩张与激烈的价格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终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传导至行业内的每一家企业。
财报数据(2024年)中的“寒意”更加直观:龙头企业纷纷陷入亏损泥沼,隆基绿能亏损额高达86 亿元,天合光能亏损34亿元,TCL中环亏损98亿元,爱旭股份亏损53亿元……
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高纪凡在公开发言中透露,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整个光伏主产业链的企业亏损额近600亿元。
“内卷是行业的根本问题,供需失衡越来越严峻。” 高纪凡直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部部长景春梅对本刊记者表示,我国光伏制造业已经进入新一轮“行业大拐点”,且本轮下行周期和下行深度将大大超过以往。
她用“内卷外堵”来形容当下光伏行业面临的局面。从供给端来看,光伏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近年来加大产业链延伸,从组件生产延伸到硅料、硅片等各个环节,形成了明显的扩产效果。与此同时,由于技术和市场门槛相对低、产业链较长,大量行业外企业涌入,导致短时间内光伏市场产能产量大增。
地方政策在产能扩张中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景春梅说,光伏制造项目由于投资大、周期短,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重点。
“一些地方政府将产业配套作为企业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必要条件,要求企业在当地设立光伏制造基地等,形成新的产能。同时,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往往给予较多土地、资金、税收等政策优惠,进一步激化 ‘投资热’与供需失衡。”景春梅说道。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更直观显示了这一供需失衡的局面:目前,光伏各环节年产能均超过1100GW,而2025年全球与中国光伏市场乐观需求量分别为600GW和250GW—— 这意味着全行业产能已达实际需求的1.8倍,这种供需错配的悬殊差距,正是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核心原因。
“供需失衡是根本矛盾,产品同质化与技术创新不足则加剧了价格战的恶性蔓延。”一名曾在光伏企业担任市场负责人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当TOPCon组件与HJT组件(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在参数表上只差0.2%转换效率时,客户只会盯着报价单砍价。” 该业内人士坦言,在去年价格跌得最厉害的时候,整个市场几乎找不到不亏本出货的企业。即使这样,为了维持现金流,企业仍然要继续生产。
沉淀 “光伏内卷反思录”
反内卷,是所有光伏企业的“必答题”。正如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演讲中表示,光伏从业者理应痛定思痛,沉淀出“光伏内卷反思录”。
企业层面,自律行动持续加码。自去年 10 月起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牵头召开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已有数十家企业签署自律公约,明确通过 “限产”“限价” 减缓恶性竞争。
记者从采访中得知,光伏行业协会对各环节企业的开工率和库存状态提出明确要求,部分组件甚至从去年就开始采取“以销定产”。
控制产量的同时,为了避免企业之间进一步恶性竞争,光伏行业协会还划定了组件成本线,要求企业不能以低于成本线的价格投标竞争,“伤己伤人”。
行业协会的自律行动为行业稳定奠定了基础,而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组合拳则为化解内卷提供了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
国家能源局优化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管理,推动行业提质增量;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新能源电力全面参与电力交易。市场监管总局将光伏产业纳入 “十项措施整治‘内卷式’竞争” 重点领域。从遏制落后产能扩张,到引导企业聚焦技术研发,政策组合拳直指行业痛点。
“光伏产业当前属于阶段性供需失衡,长期看仍有较大需求空间。” 景春梅说,从现实发展的角度看,到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预计将再增加13亿千瓦左右,有助于实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2030年达到25%、2060年达到80%以上的战略目标。
景春梅提出,在强化行业自律和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的同时,应该多维度规范光伏行业市场竞争秩序。具体来说:依法查处垄断协议、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完善招投标机制,提高质量服务权重,破除低价低质竞争;推行ESG标准,提升光伏项目投融资门槛;健全技术环保等标准,落实行业规范,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地方不当补贴,加速低效产能退出。
破内卷也是重生契机
光伏行业要跳出内卷泥潭,供需失衡是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记者注意到,自去年年底以来,已有多家上市龙头企业发布公告,宣布进行阶段性有序减产控产。
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科能源”)回复记者称,公司积极应对行业需求和政策变化,秉承量利均衡的市场策略,并积极响应行业供给侧改革,合理控制开工率。与此同时,公司也在持续提升技术创新和产品力以突破内卷。“下半年是光伏行业产能出清的一个关键节点,需要加快技术迭代,实现高效产能的迁移。此外,政策纾困也是非常关键的点,特别是施力于供应端产能控制。”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说道。
朱共山也提出倡议,政企联动促出清。以“市场化兼并重组+技术淘汰机制+政策强制约束”去产能,通过“供给侧自律+需求端刺激”去库存。
“可将光伏产能指标统一纳入国家规划大盘子,实施备案核查、产能监测、违规清退全链路监管。除颠覆性新技术外严控新增产能。避免不合理的地方保护行为,防止‘边清边增’。”朱共山在展会期间呼吁。
在产能不出清,供需失衡现状不改变的背景下,仅依靠行业自律来稳定或提升价格水平难度不小。
朱共山坦言,光伏产业的现状本质上是技术、市场、政策三重变量共振的结果,与其期待光伏的周期性复苏,不如直面产业的颠覆性重构。
高纪凡认为,行业整合、严控产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目前光伏产业破除内卷、穿越周期需要做的三件事。
破局关键,不仅在“去产能”,更要“强技术”。不想在价格战中沉沦,就要想方设法跳出产品、技术同质化的泥沼。
在SNEC光伏展上,不少公司都带来了自己研发的最新技术。其中,晶科能源展出了功率达670W的TigerNeo3.0系列组件产品。据介绍,该组件融合多项创新技术,有效减少了光学和电学的损耗,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转换效率、组件的发电功率,最终可实现功率达670W,转换效率达24.8%。
和晶科能源一样,其他几家龙头企业也在发电技术方面发力。隆基绿能推出了700W+、转化效率25.9%的HIBC新产品,天合光能则以钙钛矿叠层技术为亮点,展出了841W、组件转化效率27.1%的钙钛矿叠层产品。
钱晶表示,未来无论是何种光伏技术,都将以650W功率为分界线,650W以上的高性能产品可以实现溢价,而650W以下的普通产品价格只能随行就市。据了解,加速产能优化布局将是晶科今年的首要任务,预计将在年底前完成40GW~50GW产能升级。
这些技术突破背后,是行业共识的悄然转向:当价格战榨干利润空间,技术护城河正成为新的竞争维度。
但现实困境在于,对于已经深陷亏损泥沼的光伏企业来说,技术研发并非一件易事。正如某头部企业对记者的回复:受限于预留升级改造空间不足和资金压力等问题,全行业近一半产能将无法进行升级迭代。
光伏寒冬,亦是行业洗牌时刻。破内卷不仅是倒逼之下的选择,更是破茧重生的契机。摆脱了低效产能、恶意竞争的光伏产业,才能迎来从 “量” 的狂欢迈向 “质” 的飞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