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国网湖北电力打造零碳乡村 探索农村能源革命“湖北经验”

作者:易少伟 周志强 杨志英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25-07-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俯瞰鄂西山川,在三峡腹地的湖北省巴东县,巍巍青山之间坐落着远近闻名的“绿电村”“零碳村”——土店子村。6月15日,一拨拨游客正在该村纳凉赏景,云海依偎的荒坡光伏电站,紫藤月季环绕的光伏长廊,独具特色的全电气化民宿,还有道路两旁的微风电树,令游客们倍感新奇。

土店子村是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践行低碳管理理念、打造的农村能源革命样板试点村之一。近年来,该公司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碳业务体系建设要求,积极打造低碳电力优化配置平台,有力有序推进碳管理相关工作,书写了支撑和服务荆楚大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打造经济社会降碳“推进器”

当前,湖北正加快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环节。湖北电力坚持高质量对外服务,锚定电碳业务市场化转化路径,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普惠等方面全方位支撑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该公司推出湖北省级、地市级电碳因子,支撑政府构建“以电算碳”体系,服务政府宏观调度决策。同时,开发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平台,接入全省办公、商业、教育等6大类型2353个公共建筑用能数据,为地方政府开展建筑领域碳排放控制及溯源提供可信分析手段。

“2024年,我们企业累计购买了近8亿千瓦时绿电,实现降碳超47.2万吨,作为重点控排企业,绿电能够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助力我们的产品被欧盟评定为低碳排放钢。”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双碳”管理高级主任工程师易祥说。用电企业通过市场购买绿电,能减少自身的碳排放量,从而抵扣部分碳配额,同时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让购买绿电成为用电企业实现低碳转型的绿色通道。

这得益于湖北电力开发的“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服务新模式,形成“碳变钱,钱买电,电低碳”各方共赢的良性循环。2024年,共完成2.75亿千瓦时绿电交易,帮助用户获得约1.4亿元绿电低息贷款。

湖北电力还打造了全国首个电力碳普惠聚合服务平台——“鄂电碳普惠”,统筹省内电力行业碳普惠资源开发,实现从方法学申报、低碳项目开发、减排量核证到碳市场交易的全流程线上化管理。

探索农村能源革命“湖北经验”

湖北是传统农业大省,农村用能以电力、液化石油气、薪柴、沼气和散煤等为主。此前,秸秆等生物质能多采用直燃方式处理,大部分牲畜粪污、有机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处理,产生大量碳排放。

农村能源绿色清洁低碳转型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3年,国家能源局等4部门印发方案,要求以点带面加快农村地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当年8月,由湖北电力主导,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土店子村、恩施市前山村、神农架林区大九湖村、随州广水市观音村4个村和天门市多祥镇1个镇级农村启动了能源革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湖北电力在土店子村积极探索“新能源开发+污废物循环利用+产业带动”模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沼气发电以及智慧配电网,打造“净零碳排放”村庄。如今的土店子村,屋顶、凉亭、广场长廊,甚至鸡棚、猪舍里都建有光伏发电设备,村道两旁安装占地少、噪声小且更易融入村庄风貌的微风发电机,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景观。今年4月份梨花节期间,土店子村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过去污染环境的废物,如今都成了宝贝。”湖北省巴东县土店子村驻村第一书记付林对此也感受颇深。他说,土店子村依托湖北电力引进的沼气示范项目,每年可处理3700余吨牲畜粪污,发电13万千瓦时,沼渣、沼液可制肥进入500亩有机生态梨园。“能源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有效解决了面源污染,还带来100多万元的收入。”

激活企业降碳转型“内生力”

在今年6月第三届上海“碳博会”上,湖北电力交出亮眼答卷——“六氟化硫泄漏在线监测装置”“武汉市电—碳—金融中心”等4个成果获现场视频展示,2个案例作为精选案例现场发布。

围绕服务实现“双碳”目标,湖北电力坚持打基础、固根本、利长远,扎实开展碳管理体系建设,为各项工作提供坚实机制保障。该公司在国网系统内率先开发上线电网企业碳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电网企业碳排放实时监控,严控自身降碳关键指标;聚焦六氟化硫、办公节能管理、公务用车清洁化替代等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目前湖北电网六氟化硫循环利用与环保替代回收率保持在98%以上,该公司本部及部分单位实现100%绿电消费。近三年,该公司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1%,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3.2%。

同时,该公司全面总结“双碳”系统工作经验,创建“碳路者”服务品牌,全力提升节能降碳技术水平,加强企业自身碳管理。“碳路者”品牌获评2024年中国企业品牌创新成果。

分享到:

关键字:零碳乡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