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算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算力是推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AI应用的持续深化,算力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兼顾算力效率提升与绿色低碳发展,成为行业内的核心议题之一。临港算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临港算力”)正以绿色化、智慧化实践破题,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能级跃升,为区域经济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技术创新锚定绿色算力核心竞争力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临港算力持续在绿色算力技术突破和新能源融合创新两方面发力。
在绿色算力技术领域,临港算力依托中国电信的网络资源优势,重点加快布局液冷散热、余热回收、AI能效调优等关键技术领域。2024年,临港算力成功部署全栈液冷智算集群,实现单机柜功率密度48kW+的技术突破,将绿电消纳占比提升至35%。在具体技术应用方面,临港智算中心工艺空调结合自然冷源,部署了风冷、冷板/浸没液冷系统,打造了国内首个国产液冷智算单体万卡池,为行业技术开发提供了新范式。液冷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数据中心能耗,不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运营成本,更通过绿色低碳创新为用户提供最大化节能效益。
在余热回收领域,临港智算中心已实现年均PUE≤1.25,成为长三角绿色算力标杆。园区综合利用余热,液冷回水温度达到35°C,更高质量的余热形成了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不仅满足园区自身需求,还可供给周边区域综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在精细化能效管理方面,临港算力开发的AI能效调优系统实现了算力、电力、冷源三大系统的协同运行。该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实时分析算力运行特征,动态调整基础配套能力,实现了冷源系统的高效控制和末端空调的有序运行。实际应用效果显著,一期在用机房经调优后PUE下降0.15,年节电量达300万度。目前临港算力正应用全生命周期BIM技术,指导建成全国最大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数据中心园区,旨在以AI技术为引领,赋能物业管理、能源管理、算力运营,以实现园区大智慧、高效率、低能耗的运营。
此外,为推动算力基础设施与新能源的深度整合,临港算力持续深化“算力+绿电”协同模式。通过智能化能源管控平台,公司试点“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供能侧、用能侧的互补性,规划建设光伏、大容量储能电站及氢能发电系统,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比例消纳,构建园区绿色用能新模式。在电网平衡方面,临港算力充分发挥上海电信的通信负载优势,利用大容量UPS及柴油发电机系统,实现了电力负荷的敏捷调度和精准响应,成为区域首个常态化开展虚拟电厂响应的运营商,为电网稳定性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临港算力将持续优化能效与性能的平衡,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边际成本,同时积极投入资源参与技术标准体系认证,引领绿色算力技术创新。
产业协同构建绿色算力生态闭环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明确要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在相关政策指引和战略布局下,临港算力正通过全产业链资源整合与跨行业低碳赋能的双轮驱动,构建绿色算力生态价值闭环。
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契机下,临港算力牵头组建了绿色算力联盟,联合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企业、设备制造商及地方政府,打通了“清洁能源供给-算力设施建设-碳资产开发”全产业链条。 在具体实施层面,公司从规划、建设、运营阶段均积极布局,宏观层面通过算力调度平台实现东、西协同,微观层面优化区域资源配置,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智算中心典范。在新能源利用方面,规划引入上海近海风力发电和跨省绿色电力,2024年绿电应用量已超1500万度,预计2025年绿电占比超80%。
在跨行业场景赋能方面,临港算力充分发挥智算能力优势,形成多维算力赋能体系:一方面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能耗仿真优化模型,提升生产能效;另一方面为城市碳管理平台构建智能监测算力底座,实现“以算赋绿”的生态价值闭环。为进一步推动绿色算力市场化,公司未来将联合产业伙伴试点“算力碳账户”创新机制,将客户算力消耗与碳减排量精准挂钩,开发可交易的绿色算力服务包。同时,通过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国际数据港”建设,积极探索跨境绿色算力合作与离岸数据中心低碳规则衔接。
面对产业协同中的挑战,企业正尝试通过机制创新破局——针对绿电直供、余热利用等多主体协作场景,构建合理收益分配模型;同时借助碳普惠机制,以绿色算力消费抵扣碳排放配额等方式提升市场接受度,推动产业生态向可持续方向演进。
展望未来,临港算力将继续加大在绿色算力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优化算力布局,拓展应用场景,进一步促进算力与电力的高效协同和产业融合,构建高质量算力供给体系,展现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为中国参与全球算力竞争提供“绿色加速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