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
人物简介
彭苏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田地质与煤田物探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能源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653工程”煤炭地质与测绘领域首席专家、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出版专著10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一等奖10余项、孙越崎能源大奖和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类),授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处于导入阶段,产业链、技术链较长,在学科建设、技术攻关和产业示范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相较国际前沿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保障技术和装备自主可控。”在近期召开的“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直言。
当下,氢能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正逐步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氢能不仅具备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点,还能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路径。在会上,彭苏萍立足当前中国氢能产业发展需求,着眼氢能产业未来,提出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氢能产业减碳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从国际上看,全球已公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的国家和地区超过50个,以欧美日韩等为代表的氢能产业先行国家不断更新氢能产业发展目标,氢能成为其培育经济发展增长点的重要选择。从国内来看,我国不断深化和完善氢能产业政策,从规范引领、财政支持和标准建设等方面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彭苏萍指出,2023年,我国氢能产量达3500万吨,其中煤制氢约占60%,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品合计占20%。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以及产业技术储备较强的东南沿海地区正在加快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部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到2023年年底,可再生能源制氢已累计建成超过7万吨/年。彭苏萍表示,总体而言,我国当前氢能生产以化石能源为主,氢能的减碳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氢能产业处于初步阶段。
在彭苏萍看来,氢能发展的需求将以降碳和降成本两方面为主,一是氢气生产要逐步从化石能源为主,过渡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氢的生产,将氢气生产碳排放强度降低到4.9%。二是加快推进氢能清洁低碳的生产成本,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平均生产成本将降至25元/千克以下。现在工业副产品制氢成本最低,相当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三分之一,预计2035年前后,可再生能源制氢将具备市场竞争力。
彭苏萍预计,未来我国氢能需求量比较可观,到2030年预计氢能需求量达3700~4200万吨,可再生能源制氢约占12%~15%左右,二氧化碳减排规模有望达到1亿吨以上;到2060年,预计我国氢能需求将达到1~1.8亿吨左右,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达到75%~90%,有望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规模16亿吨以上。
核心技术相较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彭苏萍指出,我国初步建立了氢能全产业链、技术链,形成了氢能制取与转存技术、氢能存储与输配技术、氢能原料与动力技术三大板块。“中国多项氢能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总体而言,我国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相较国际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氢能原料与动力技术板块方面,主要注重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交通、工业、发电以及建筑等领域降碳,以市场应用为牵引,不断提高相关技术的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对标。其中,燃料电池技术方面约44%的细分技术已经达到工业示范水平以上,处于国际跟跑阶段,甚至部分技术已经达到并跑水平,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质子交换膜的燃料电池还需要3~5年可以完全实现商业化。
结合应用场景、技术成本,以及未来中国能源转型的需求,彭苏萍提出在2030年以前有望完成技术链和产业链的铺垫与布局,在2035年之后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6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效益明显。
具体的发展路线如下:2025年到2030年,积极推进电解槽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加快部署交通和工业领域的清洁氢示范应用,积极推进电力系统的燃氢发电技术研发,力争达到工业示范以上的水平。
2030年到2035年,推进氢储运技术进一步降本增效,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离网制氢将成为重要趋势,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持续下降,电解水制氢技术加速迭代,氢能在发电与建筑领域应用将进一步提升。
2035年到2050年,深入推进相关技术研发应用,逐步完善氢电耦合技术及应用,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用氢格局。2050年到 2060年,持续提高新兴技术研发水平,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制氢对低碳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到206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效益明显,氢能配合柔性可调节终端技术,将在工业、交通、电力、建筑各场景展开应用,在经济性方面,近80%的场景较传统的技术路径将有进一步提升。
不断完善氢能技术等创新体系
面对上述挑战,彭苏萍建议,未来要强化综合、规范与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氢能发展技术路线图,不断完善氢能技术等创新体系。
第一,持续加大氢能技术创新支持的力度,针对我国当前氢能技术短板或弱点,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强化综合、规范与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氢能发展技术路线图,不断完善氢能技术等创新体系,推动氢能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探索,深化氢能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对氢能技术研究予以长期稳定的支持。
第二,加快推进氢能先进技术应用示范试点。以氢能技术重点专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等工作为基础,加快推进清洁低碳氢应用的试点示范,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项目宣传推广等方式,不断完善产业生态的建设,促进氢能产业规模扩大,充分发挥氢能的优势。
第三,加强氢能产业的人才储备,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面向社会经济体系对低碳转型的需求,而且要面向未来科技水平的提升、人才队伍的培养、产业竞争力的增强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建议制定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将培养氢能科技人才队伍作为国家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巩固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着力培养高水平、跨学科、跨领域的领军人才。
第四,加强氢能国际合作,提升氢能技术、产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我国需深入推进氢能技术的国际合作,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氢能发展政策及支持手段,加快形成适合新时代氢能产业发展趋势的技术安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国正持续推动氢能产业政策接续发力,积极落实氢能纳入能源管理相关工作,加快推进氢能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促进“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完善氢能产业生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十五五”时期氢能产业提质提速建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