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北京经开区率先启动全固态电池换电试点

作者:乔建华 来源:中国环境 发布时间:2025-07-0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面对2024年全国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中高达91.7%由锂电池热失控引发的严峻现实,有效防控锂电池安全风险已成为城市治理的关键挑战。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经开区)近日启动全国首个“全固态电池电动自行车换电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旨在从源头破解电动车安全顽疾,为全国城市提供可借鉴的“亦庄方案”。

本征安全:从源头筑牢防线,破解热失控之困

“全固态锂电池具有本征安全的特性,是解决液态锂电池因热失控导致燃烧爆炸问题的关键技术,也被行业广泛认为是下一代锂电池技术。” 项目启动仪式上,技术专家向中国环境APP记者介绍。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豹进一步强调了其安全性:“全固态电池的本征安全特性,从源头上减少了锂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火灾风险。”

这份安全性在启动仪式上得到了直观验证。记者现场目睹了一块全固态电池被当众剪开,其内部无一滴电解液渗出,且剪切后的电池仍持续为电灯稳定供电。“这个演示全程可视化地展现了产品‘全固态’的本征安全特性。”现场工作人员解释道。

项目的安全性建立在严苛测试的基础上。据提供电池技术的企业介绍,其全固态电池已通过钢针穿透、金属剪切、暴力穿刺、高空跌落等多项极限安全测试。依据业内权威的“失重率≤1%即判定为全固态电池”认证标准,电池在120℃真空干燥箱恒温静置6小时后,实测质量损失率仅0.023%,远低于标准限值。

对于项目的意义,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磊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频发,锂电池成重灾区。试点项目不单单是技术成果的落地,更是为全国城市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提交的亦庄方案。”

绿色可回收:消除污染源头,构建循环利用新范式

除安全优势外,全固态电池在绿色回收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可有效应对锂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

锂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悉,锂资源作为‘新能源产业盛宴的主食’,中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仅16.5%,锂电池的高效回收利用不仅大幅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

原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强调:“新能源革命是绿色的事业,新能源产业也要成为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随着锂电池产业的蓬勃发展,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置,锂资源的循环使用将成为行业一大挑战。”

全固态电池的变革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全固态电池因为取消掉了电解液这一电池中最大的污染源,使回收再利用处理环节无害无污染,废旧电池的运输及回收处理更加简便,回收利用率远超液态锂电池,有望开启一条锂电池回收再利用新型绿色环保产业新路径。” 项目技术方解释道。

参与项目运营的智租物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军提供了具体数据支持:“一般全固态电池包、换电柜体回收再利用率可超过90%。” 他同时表示,“试点项目是全固态电池电动自行车换电的具体应用。有利于促进亦庄经济开发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

赵华林主席对此寄予厚望:“全固态电池在电池回收处理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希望此次试点项目能够探索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更好的循环经济方案。”

先行示范:经开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据了解,试点项目首期将在北京亦庄大族广场和龙湖天街两大核心商超区域率先实施,精准切入服务于七鲜超市、山姆会员店、多点DMALL等驻店骑手的即时配送场景。项目选择在“封闭可控”的B端进行示范,旨在积累运营经验,验证模式效能。

未来,全固态电池电动自行车换电模式计划将逐步向北京核心商圈及全国重点城市推广,推动全固态电池技术完成“从原理到商品,从实验到产业”的实质性跨越,为构建更安全、更绿色的城市能源应用网络探索新路。

可以说,此次试点项目的落地,也是北京经开区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具有显著的先行示范意义。

根据最新发布的《北京经开区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亦庄正力争到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攻关服务和供给能力大幅增强,新质生产力含‘绿’量再创新高,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低碳先行区。” 此次引入试点项目,也与经开区的发展蓝图高度契合。

“目前,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已实现成本可控、规模量产、商业应用。纯锂全固态电池产品将率先应用于电动自行车换电和储能场景,实现技术在全球商业化应用中零的突破。” 电池技术提供方负责人杨帆向记者介绍,“从材料特性上,纯锂全固态电池产品可实现‘入户级安全储能’,未来,将加快向市场推广,让大家都能用到安全电池。”

分享到:

关键字:固态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