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今年前5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560.8万辆,同比增长44%,延续快速增长势头。随着销量增长,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迅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巨大且持续增长的保有量,让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早期装车的动力电池逐渐达到质保期,叠加各项新能源汽车换新补贴政策推动,动力电池将迎来集中退役高峰期。
按照国家规定,当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就要退役。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退役的动力电池总量为58万吨,预计今年将超过100万吨,2030年将达到350万吨。动力电池退役潮推动形成一个可观的回收市场,据预测,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在2030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但是,退役动力电池怎么退?据了解,目前报废的动力电池通常有3种处置方法:一是重新制造,即替换电池上的损坏零件,重新装配到电动汽车上;二是电池转型,即改变电池的调校数据,将其装配到低速电动车、通信基站等其他装置上;三是循环利用,即分解提取电池中的锂、钴、镍、锰等金属元素及其他化学材料和副产品,在原材料市场中出售或重新投入车用电池的生产。
理论上讲,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处置并不难,但进入实际操作过程尤其是实现产业化价值却不容易。目前,一些电池再利用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暂时难以商业化。更大的难题还在回收环节。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电池回收相关企业为19.5万家。从企业年度注册数量趋势看,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仅2024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就有4.2万家。然而,截至今年6月,仅有148家企业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名单中的企业可视为动力电池回收“正规军”,它们有资质、有技术、有规模,具备较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和运营能力。不过,由于受动力电池整体数据缺失、民众环保意识有待增强、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定价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大部分“正规军”回收数量较少,面临“吃不饱”的窘境。据统计,目前我国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大量退役动力电池要么还闲置在车主手中,要么进入了非正规渠道。
市场以利润为导向,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也是如此。客观上,动力电池设计制造过程复杂,其退役之后的回收拆解也对技术要求很高,若形成自动化拆解生产线,需要高成本投入。由于前期投入大,正规回收企业需要数量足够多、价位足够低的回收电池来摊薄成本,但这一点很难实现。目前网上出现各种电池回收渠道,其回收价格比正规渠道要高出不少。巨大的价差导致大量退役动力电池被黑市截留。
退役动力电池流向不可控的私人领域,这是很危险的事情。电池拆解对技术要求很高,而私人作坊根本达不到要求,电池拆解过程很难把控,会埋下环境污染隐患。电池中含有的钴、镍、锂等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一吨废旧电池可污染60万升地下水,其污染危害可持续上百年。另外,小作坊以透支环境安全获得成本优势,这会反向推高动力电池收购价,而正规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生产运转,有时不得不向小作坊收购退役电池,这种市场状况会助长回收黑市扩张,形成恶性循环。
无论是从行业发展角度还是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动力电池的“身后事”事关重大,马虎不得,必须未雨绸缪,早做规划。考虑到动力电池回收是技术要求高又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和众多企业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汇聚多方合力,形成良性生态。这就要求政策端完善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引导产业规范发展。一方面细化政策,强化落实,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参与动力电池回收,形成合理的电池回收机制;另一方面出台电池技术标准,引导企业生产标准化动力电池,为今后大规模串联组合奠定基础。同时,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溯源管理、梯级产品管理、报废及惩罚管理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