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日前,比亚迪在匈牙利科马罗姆为其电动大巴和卡车工厂扩建项目举行奠基仪式。比亚迪与匈牙利在绿色出行领域的合作,始于2016年比亚迪马克罗姆电动大巴工厂的设立。
2023年底,合作进一步深化,比亚迪宣布在匈建设其首个欧洲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今年5月,比亚迪再次官宣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设立欧洲总部。
不仅比亚迪爱匈牙利,包括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国内主流电池企业也偏爱在匈牙利投资。
中国电池军团“抢滩”匈牙利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加速重构的浪潮下,匈牙利这片欧洲中部的土地,正悄然成为中国电池企业海外布局的“热门之选”。
近日,亿纬锂能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若成功登陆港股,该公司将成为又一家实现A+H股双资本平台的中国锂电企业。亿纬锂能此次赴港融资,将主要围绕匈牙利和马来西亚两大海外生产基地展开。其中,匈牙利项目规划产能30GWh,预计2027年投产,旨在规避欧盟贸易壁垒并响应欧洲车企供应链本土化需求。
5月20日,宁德时代港股上市,成为近年来港股最大规模的IPO。宁德时代方面表示,本次募资所得的90%将投向匈牙利项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设,进一步提升本地化供应能力。2022年8月,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将投资不超过73.4亿欧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新建一座100GWh的电池工厂,建成后将成为欧洲产能最大的电池工厂。2025年该工厂将投产,届时将为包括宝马、奔驰、大众在内的大约30个电动车品牌供货。
2023年8月,欣旺达宣布子公司匈牙利欣旺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将在匈牙利投资约19 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工厂一期项目,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系统制造及销售等业务。该项目是欣旺达在欧洲的首个自有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投产使用。
此外,中创新航也宣布了在匈牙利投资建厂的计划;据悉,蜂巢能源亦有在匈牙利投资建厂的打算,不过目前暂无更多关于其建厂规模、选址及投产时间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政经互信+区位红利的双重“诱惑”
为什么中国主流电池企业都爱这个中欧国家?
身处欧洲的动力电池行业资深人士杨光辉介绍,核心原因在于紧密的政经关系支撑。2015年,匈牙利正式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国家。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不仅开启了中匈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多领域的深度对接,也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对华友好国家,匈牙利在欧洲对华关税政策投票中明确投出“反对票”,以实际行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这种政治互信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为中国电池企业、车企赴匈投资建厂创造了稳定的政策环境,成为吸引企业布局的关键驱动力。
从地域与物流来看,匈牙利地处中欧腹地,是连接东欧与西欧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及多瑙河内河航运构成便捷物流网络,与欧洲主要市场的物流成本和效率与德法等国差距不大。
而在人工与人口结构方面,匈牙利人工成本显著低于西欧,且老龄化程度低、年轻劳动力占比高,国民受教育水平较高,能为产业提供充足高素质人力。这使得匈牙利成为欧洲适合工业生产的国家,早已吸引奔驰、宝马等国际大厂布局整车工厂。
杨光辉指出,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电池企业出海已从“可选项”变为 “必答题”。
当前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企业加速国际化布局:一方面,国内鼓励新能源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以提升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海外客户对本土化生产要求愈发严苛,倾向选择在当地生产比例高、符合区域法规标准的供应商,若电池企业固守国内市场,将直接面临海外订单流失、客户资源萎缩的风险。加快海外布局,不仅是规避贸易壁垒、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策略,更是电池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站稳脚跟的必然选择。
谨慎淘金,匈牙利不是“easy 模式”
事实上,不仅国内头部电池企业纷纷落子匈牙利,松下、三星 SDI等国际知名动力电池企业也相继在此布局,建设集研发、生产与供应链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众多企业的集聚,使得匈牙利逐步构建起从电池材料研发、电芯生产到电池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
但杨光辉指出,中国电池企业在匈牙利的建厂之路,远比表面看上去的政策友好与区位优势更为复杂。
尽管匈牙利整体对外资持欢迎态度,但电池项目落地需跨越环保评估、人权审查等多重审批关卡,导致建厂进度显著推迟。而成本层面的压力更超出预期,除土地与建设投入外,能源价格波动、供应链本土化不足推高的物流成本,叠加人力短缺引发的隐性支出,使综合成本较国内预估高出不少。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市场与文化的双重错位。当前欧洲电动化需求增速远低于预期,车企纷纷撤回燃油车停产时间表,动力电池采购订单锐减。而欧洲社会对“发展”的认知差异更形成隐形阻力:在不少匈牙利人眼中,电池工厂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生活节奏,工业噪音、外来劳工涌入被视作通货膨胀与环境破坏的诱因,甚至引发居民联名诉讼,这种对“爆破式增长”的抵触,使得企业与本地社区的沟通成本极高。
因而,中国电池企业若想顺利出海匈牙利,杨光辉建议,核心在于找到兼具文化理解力与资源整合力的合作伙伴。企业需优先聘用深谙当地社会规则的职业经理人,这类人才既要理解中方企业的产能规划与技术输出诉求,又能精准对接匈牙利政府的环保标准、社区的就业期待。
同时,与欧洲中小型电池企业的合作尤为关键,这类企业虽产能规模较小,但具备本地供应链资源与政策沟通渠道,可形成“中方技术+本地资源”的互补模式——中企输出批量化生产经验与核心工艺,欧企提供土地审批协助及市场订单绑定,国轩高科与斯洛伐克企业的合作即为此类典范。
还需与下游客户形成深度绑定,与电池组装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以订单确定性对冲产能过剩风险;突破“扎堆匈牙利”的惯性思维,将视野扩展至法国、西班牙等补贴更优的市场;还可借鉴韩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与LG、SK On等韩企展开供应链合作,借助其在欧美市场已建立的品牌信誉与物流网络,降低贸易壁垒风险,分摊本地化运营成本。
更关键的是,需接受欧洲电动化进程的“缓慢性”。尽管国际车企推迟燃油车停产时间表,但长期趋势仍向新能源倾斜,电池企业可采取“分期投产”策略,先以小批量产能切入市场,待需求升温后再释放完整产能,避免初期投入过大导致资金链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