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新能源建设与消纳 返回

我国离碳达峰有多远?

作者:李昱璇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发布时间:2025-07-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自2024年3月以来,我国碳排放量已连续一年呈现稳定或下降趋势。最新数据显示,过去 12 个月的碳排放量下降了 1%,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6%。这被一部分专家视为中国接近碳达峰的佐证。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因清洁能源而下降。下一阶段,能源结构的调整及政策将起到重要作用。

碳排放首次因清洁能源下降

在过去四十年中,中国曾经历四次年度排放下降,分别发生在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22年。本轮下降是首次由清洁能源发电的快速增长主导所驱动。

其中,2009年与2012年,分别受到全球金融危机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影响;2015年的下降则与2008~2012年间经济刺激计划结束后,建筑与工业活动放缓有关;2022年的下降是由于新冠疫情“动态清零”政策下经济活动受限,叠加清洁能源装机快速扩张所致。

相比之下,2025年的排放下降更多依赖于能源结构的积极转型,而非经济放缓带来的电力消费收缩。

从数据来看,2025年我国第一季度电力行业发电量下降5.8%,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相应减少。整体电力需求增长了2.5%,但火力发电量(主要是煤炭和天然气)却下降了4.7%。

这表明,在新增发电能力投资的推动下,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发电量的增长足以满足电力需求的增长,而与季节变化关系更密切的水电增长则有助于抑制化石能源发电量。由于生物质和天然气所占比例的增加,以及燃煤电厂平均效率的提高,电力行业的排放量下降幅度超过了化石燃料发电总量。其中,火电厂平均单位发电量耗煤量同比下降0.9%。

2025年第一季度,剔除电力行业后,其余行业的碳排放同比增加了3.5%。其中,金属和化学工业的煤炭消费增幅最为显著。煤化工行业受益于油价相对较高、煤炭价格下跌的经济环境,加之对进口油气依赖的担忧,正在快速扩张。

尽管电厂平均利用率有所下降,但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4%,推动电力行业天然气消费增长6%。然而,其他行业天然气使用量下降,幅度超过电力行业的增长,整体天然气消费呈负增长趋势。

石油产品消费总体持续下降

在发电以外的领域,自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这四个月中,除煤化工行业外的其他主要行业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

若要实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真正达峰并进入持续下降通道,来自收缩行业(如钢铁、建材)的碳减排效果必须足以抵消仍在扩张的高排行业(如煤化工)所带来的新增排放。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预测显示,钢铁和建材行业的煤炭消费预计将继续下降;化工行业则被视为未来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反映出煤炭使用正逐步从单一燃料用途转向兼具原料与能源功能。

此外,前段时间石油产品消费略有上升,主要因春季气温回升带动建筑和农业等天气相关行业提前启动活动。从总体来讲,自2024年3月疫情结束以来,石油产品消费持续下降,当前已较峰值回落约2%。

长期来看,汽车电气化进程加快以及货运行业向液化天然气(LNG)转型,预计将持续削弱石油需求的增长潜力。尽管化学品和航空燃料需求保持增长,但交通领域电气化进程持续推进,石油消费的长期趋势仍被看空。

天然气消费方面,虽然近几个月整体使用量有所下降,但长期趋势尚不明确,部分数据显示潜在增长势能仍在酝酿中。

行业观察显示,除电力行业外,建筑材料、钢铁及石油产品消费行业的碳排放也可能已达峰。这三大板块合计占我国化石燃料相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尽管存在周期性不确定性,短期内仍可能出现小幅反弹,但整体呈下降趋势的可能性较高。

不确定因素仍存在

2025年及未来的经济与排放前景,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外的影响。

首先是特朗普推动的空前规模关税措施及我国反制政策。初期影响表现为出口导向型沿海省份工业产出下降,导致短期碳排放减少,同时也可能通过抑制投资和消费支出,进一步波及整体经济活动。

不过,在为期90天的临时关税豁免期,市场出现大量抢单现象。企业在减免窗口期内集中下单、提前囤货,造成出口短暂回暖。这种反应模式下,我国应对关税的主要策略是通过政策刺激对冲外部冲击。

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将有助于降低对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从而减少碳排放强度。作为应对措施的一部分,国家也更加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建设,即依托技术创新驱动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尤其强调清洁能源产业的重要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发布的低碳示范项目清单,进一步明确了清洁能源投资重点领域。

关于我国应对美国关税的反应是否会影响排放趋势,关键在于对上述“新质生产力”行业(包括清洁能源及低碳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是否足够,能否推动结构性减排。

目前已有部分传统领域,如造船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受益于2024年出台的财政刺激措施,2025年第一季度便实现了强劲增长。这类投资的排放影响需与新兴绿色行业的减排潜力共同评估,以判断整体碳排放路径是否符合转型目标。

我国排放的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6月份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新电价政策。新政策取消了与煤电价格挂钩的价格保障,新的风电和太阳能项目与电力买家直接签订合同。这可能会导致新的风电和太阳能项目获得更低的价格。

该政策的直接效果是,大量项目争相在 6 月截止日期之前完成安装,以确保价格保证。这种热潮在最新数据中已经显现:仅 3 月份就增加了23 吉瓦 (GW) 的太阳能和 13GW 的风能,分别比该月之前的记录高出 80% 和 110%。此外,由于许多集中式太阳能和风力发电项目都在竞相争取在“十四五”规划结束前完工,今年的装机容量可能会非常强劲,甚至超过去年的纪录。

“十五五”政策导向

下一阶段风电和光伏能否继续爆发式增长,取决于政策的导向,这凸显了下一个五年规划目标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设定明确的碳强度目标,仅提出“单位GDP化石能源消耗强度下降3%”的目标,且不包括原材料消耗。这虽可被视为对碳强度改善的间接支持,但未体现出强烈的减排优先级。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碳强度下降了3.4%,化石能源强度下降了3.8%。我国在未来五年内仍需显著加快碳强度改善步伐,才能兑现在《巴黎协定》到 2030 年左右实现碳达峰的承诺。

因此,“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中必须设定更具约束力和执行力的碳强度控制目标,以反映转型加速的紧迫性,并确保碳强度改善重新成为国家政策重点。

在短期内,特朗普关税政策将对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形成抑制。不过,也需警惕历史教训。以往数轮经济刺激计划(如2008年后)曾导致排放量迅速上升。如果本轮刺激政策能摆脱对高碳排放行业(如建筑业与重工业)的依赖,转而聚焦消费和新技术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那么将有可能实现结构性减排。

电力行业的排放是否真正达到峰值,将取决于清洁能源供应的增长能否持续领先于整体电力需求增长。煤化工行业则仍是一个高不确定性因素。

综合各项因素,我国碳排放总量在未来五年内具备实现大幅绝对减排的潜力,但这将取决于政策取向。若聚焦低碳技术、消费驱动和清洁能源发展,排放有望持续下降。

分享到:

关键字:碳达峰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