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承载着千年愚公移山精神的济源热土在“双碳”目标下,积极创新实践,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路径。那么,企业从新模式中能享受到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未来,能否向其他地方推广这种模式?近日,《中国能源报》记者走进济源一探究竟。
政策东风下
玉川产业集聚区成改革“试验田”
初夏的山城济源,绿树成荫,榴花正红。
驱车行驶在济源经开区(玉川产业集聚区),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工厂掩映在山间,随处可见。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是河南省重点打造的千亿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区域内主导产业多为高耗能企业,能源支出占企业总支出比例较大。“以前,我们基本都是从电网购电,火电发电量占比较大,能源成本较高。”辖区内企业负责人称。
用电成本,关系着企业竞争力,也影响着当地产业发展。如何为企业降本减负?
政策东风,开启能源改革新征程。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规范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的通知》以及《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等电力体制改革文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配电业务,按照有利于促进配电网建设发展和提高配电运营效率的要求,逐步向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
2018年,《增量配电业务配电区域划分实施办法(试行)》发布,济源市玉川产业集聚区增量配电业务试点获批,成为全国电力体制改革“试验田”,社会资本参与配电业务的政策通道正式开启。
中裕能源捕捉到政策机遇,2020年8月,联合河南同力电力设计有限公司、济源市玉川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中标成为项目业主单位,于2021年7月共同投资成立“济源太行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行电力”),并于2022年4月取得供电业务许可证,成为玉川产业集聚区增量配电试点内唯一合法供电企业。
中裕智慧能源总裁李报国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建成投运线路共3条,分别为110千伏湨鑫线、10千伏I玉太线、10千伏II玉太线,在建110千伏裴鑫线1条。河南金利金锌、河南济钢、玉川投发、静脉产业园、尚恩科技等11家工业用户成为主要供电用户。
增量配网“园中园”
为更多高耗能企业注入绿色动能
“我们与中裕能源积极合作,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利用厂房屋顶及周边等闲置空间,建设光伏项目,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谈起增量配电试点的效果,河南济源钢铁动力分厂负责人杨斌高兴地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算下来,用能成本下降20%,每年可轻松省百万元。
“这是典型的‘园中园’模式。”在中国能源研究会配售电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庆国看来,该模式在增量配网中为对绿电有特别需求的企业再设置一个“特区”,以绿电直连模式实现电量清晰物理溯源,增量配网负责余电兜底消纳,充分发挥增量配电主体的灵活性,既针对性地满足企业绿电需求,又解决了大电网中因余电不上网造成的弃电问题。
新能源装机与消纳不平衡导致的弃光弃风是困扰行业的一大问题。对此,姜庆国认为,源网荷储一体化是解决这一困局的好方法。“不仅解决了新能源弃风弃光和用户新能源接入的矛盾,而且实现了新能源投资方、用户共同收益,尤其是在绿电直连政策下,这种‘园中园’模式更加具备复制和推广意义。”
据李报国介绍,未来公司还将接入100MW/500MWh储能系统,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预计为济源经开区每年减排47万吨二氧化碳。
不单纯“卖电”
而是用电力解决方案赋能生产
“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钢铁生产这样的耗能大户来说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将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比如钢铁生产过程中,一旦断电,损失将按照分钟计。”谈起电力对钢铁生产的重要性,杨斌说。
据了解,为保障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中裕能源在技术创新与运营保障方面下足功夫。比如,在新建的变电站内部规划调度中心,调度系统与变电站同步建设,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分布式光伏项目建立了新能源监控主站,动态显示光伏出力情况,出现故障及时警示。同时,计划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实现发电、储能、用电动态平衡。
交谈中得知,中裕能源与济源钢铁的合作始于燃气供应。济源天然气是中裕能源的特许经营范围,中裕能源在天然气、煤气供应方面为济钢提供了有力支持。太行电力成立后,基于前期良好的合作基础,济钢毫不犹豫地选择其作为供电方。
2023年5月,济钢成为太行电力首个10kV用户。初期,济钢对供电稳定性存在疑虑,但中裕能源用实际行动打消了这一顾虑。太行电力组建了专业的服务团队,从电力设施的日常巡检维护,到突发故障的紧急抢修,都制定了详细且高效的方案。
李报国表示,公司始终把“全流程嵌入客户需求”作为核心策略,全流程为客户服务的模式,让济钢看到中裕能源不是单纯“卖电”,而是“用电力解决方案赋能生产”。
相关数据显示,济钢的用电容量从以前的1600kVA增至8250kVA,月用电量从3万度跃升至130万度。预计年底将突破200万度,双方合作将进一步深化。李报国表示,“今后,公司计划在高耗能企业、绿电需求较大的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复制推广源网荷储、绿电直连项目,为工业转型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