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十五五’期间,我国将有一批老旧机组寿命期满,即发电许可证到期,面临延寿改造。据初步统计“十五五”期间投运达到及超过30年、单机容量20万千瓦及以上的煤电机组共290台机组,总容量9819万千瓦。其中,以30万千瓦等级为主,共6662万千瓦,占比68%。地区分布方面,以华北、华东、东北等地区为主,共204台,占比70%。”在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召开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新闻发布会上,中电联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介绍了我国煤电老旧机组现状及其延寿改造工作的重点。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如何高效盘活存量煤电资产,是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关键命题。推动老旧煤电机组延寿改造,使其转向调节性、应急性功能定位,是以较低成本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经济与环保多重目标,助力“双碳”战略深化的务实选择。
张琳指出,国内外煤电机组部件为常规强度设计而非有限寿命设计,机组寿命按一般经验确定为30年,但国外煤电机组服役时间普遍超过这一年限。美国、日本等国家煤电机组服役时间普遍超过30年,欧洲有部分机组已服役60年。而我国大容量机组投产时间晚,现役煤电机组运行年限相对较短。“我国目前在运机组中,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的机组容量占比达80%,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占比超过50%,但由于大容量机组投产时间较晚、投产相对集中,现役煤电机组平均服役时间仅17年左右。”张琳介绍道。
张琳指出,老旧机组运行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设备、能效、调节等方面。设备方面,受制于当年材料研发和装备制造水平的限制,部分机组存在材质老化、绝缘水平下降、保护配置不完善等问题。能耗方面,老旧机组普遍为超高压、亚临界等级机组,能耗水平与当前超超临界机组差距较大。调节方面,老旧机组建设初期主要定位为基础电源,需进行灵活性改造以适应当前煤电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的定位要求。
电力企业多方探索,积极推进延寿改造及运行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如通过对主要部件开展寿命管理,及时掌握关键部件的剩余寿命及服役安全性,并根据监测情况适时开展状态检修,缩短检修周期、及时更换缺陷部件,能够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节能及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改造,能耗和环保各项指标均满足国家政策要求;通过综合升级改造等措施,提升了机组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与新建机组相比,无论从发电成本还是社会经济成本的角度,老旧机组延寿运行都具有比较优势,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高效节约利用、推动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张琳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推进老旧机组延寿改造。一是完善市场机制,确保延寿改造具备合理的投资回收期,体现机组价值;二是制定并完善煤电机组延寿运行的改造、评估、监管等技术规范及标准体系,提供全面客观的评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