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
中国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已连续七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也占据全球总量的“半壁江山”,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正勇闯“无人区”,从规模领先走向引领全球。
有力支撑海洋经济发展
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拼图”,海上风电产业也正步入高质量发展期。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41.27吉瓦,占到中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的7.9%,在全球占比达到一半左右,广东、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尤为亮眼。
“在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发展海上风电不仅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也在区域能源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能源转型项目主任、高级分析师李鑫迪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海上风电的发展也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对沿海省份来说,积极发展海上风电集群,不仅能更好满足本地用电需求,还能带动相关制造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市场研究机构华泰证券认为,海洋产业孕育着澎湃的经济动能,海工产业更是技术密集、附加值丰厚的关键领域。
勇立“无人区”开拓创新
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根据自然资源部近期发布的《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2024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正稳步提升。从海上风电领域来看,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发展迭代迅速,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行业统计显示,10兆瓦以上风电机组装机占比逐年增长,2024 年单机容量10兆瓦及以上的风电机组新增装机容量占比由2023年46.4%提升到了55.8%。不仅如此,深远海风电同样突破不断,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5个漂浮式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为深远海风电发展积累了有效经验。
“海上风电是全球绿色低碳技术的制高点,集纳了水体动力学、岩土地质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动力学、结构动力学、材料学以及电力电子等高端基础学科。经过十几年快速发展,中国风电已进入‘无人区’,特别是海上风电,国际上无论风机产品还是解决方案都无先例可循,”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总裁娄益民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在此情况下,坚持用技术穿透产业链、坚持打开风机‘黑匣子’、深度布局核心大部件自研自制应是我国风电企业的担当所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也表示,当前,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创新成效显著,技术自主化进程加速推进,零部件国产化率不断提高,高压交流输电系统技术日益成熟。面对复杂海况环境,进一步完善海上风电核心技术研发与整机系统集成协同机制,提高可靠性、稳定性将是技术突破关键所在。
产业协同实现技术引领
规范有序,向海图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站在了“新起点”。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预测显示,到2030年,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整体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70吉瓦以上,2060年将达到136吉瓦以上。从近海浅水出发,面向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的全新要求,助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业界普遍认为,高效协同、合作共赢正成为海上风电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绿色氢氨醇与海上风电的结合为海上风电应用场景、消纳途径与下游产业链延伸打开了巨大空间,”娄益民指出,“围绕新能源的波动和消纳难点,储能和动力电池、气象预测、电力交易和负荷预测、零碳产业园和绿色氢氨醇转化等清洁能源业务都是产业协同发展的重点,风储协同产品化配置、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的研发应用也将为发电收益最大化提供有效保障。”
娄益民表示:“海上风电向深水发展的过程更是技术深潜竞赛,从主轴承国产化率的突破,到深远海系统解决方案的成熟,再到全产业链的闭环布局,中国新能源行业正从规模领先迈向技术引领。”
在孙传旺看来,未来海上风电行业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产业联动融合,打造特色经济集群,尤其可通过培育“风电+临港制造”等融合型新业态推动海上风电等能源产业与沿海临港工业等特色产业协同布局,更应推动创新成果在沿海经济带快速转化与应用,助推沿海地区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协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