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新能源建设与消纳 返回

“第二增长曲线”折射新能源产业跃升

作者:王睿佳 来源:中国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5-07-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我国光伏、风电企业年报已悉数出炉。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国际竞争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新能源行业面临产业周期错配、产能利用率低位运行、产品价格中枢下移叠加技术路线革新等多重变量,而聚焦于新业务领域、新增长点的“第二增长曲线”则频繁见诸各上市企业年报,这释放出何种产业信号,不妨一探究竟。

业绩低迷倒逼战略升维

从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新能源企业整体业绩并不算亮眼,尽管自去年9月开始,光伏风电行业开启了声势浩大的“反内卷”行动,意在消除低价恶性竞争对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就目前来讲,要想看到成效或仍需时日。

光伏方面,Wind光伏概念板块95家A股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收官,仅33家企业实现营收增长,26家总营收破百亿,其中晶科能源、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天合光能几家头部企业的营收规模虽超过800亿元,但普遍业绩下滑甚至亏损,大部分企业更存在不同程度的营收和净利润下降情况。

数据显示,2024年,隆基绿能归母净利润为-86.18亿元,同比下滑180.15%;通威股份归母净利润为-70.39亿元,同比下滑151.86%;天合光能实现归母净利润-34.43亿元,同比下滑162.30%;晶科能源归母净利润9892.76万元,同比下滑98.67%。

风电方面,上下游全产业链74家上市公司中,4家整机龙头总营收超过1200亿元,金风科技、运达股份、电气风电3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零部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达21家,其中,华伍股份、飞沃科技、恒润股份等企业净利下降幅度逾200%,华伍股份净利润下滑幅度甚至达到585.32%。

从毛利空间看,风电产业链盈利能力持续承压。一方面,净利润出现下滑,行业整体毛利空间进一步收窄。2024年披露风机制造业务毛利率的6家企业里,半数企业毛利率仅维持在6%附近,而部分企业毛利率甚至跌至负值区间(最低为-12.07%),整机环节的利润空间已被压缩至极限水平。

可见,上一年度新能源行业的确有些“不好过”,然而仅从“收入”上来判断各家公司一年来的成绩未免有些“武断”。

面对普遍惨淡的经营业绩,新能源企业并未放缓寻求突破的步伐。在多家财报中,“第二增长曲线”频繁出现,开拓新技术、新业务成为企业未来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

即便在营收规模收缩、利润空间收窄的情况下,光伏行业依然维持着可观的研发强度。数据显示,2024年,光伏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达到32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达2.67%。其中,阳光电源、天合光能、隆基绿能等巨头,依旧在研发上重金投入,并一次又一次打破纪录,创新投入的持续加码正推动异质结、钙钛矿等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速,为企业未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记者了解,隆基绿能曾于此前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创始人李振国为更专注于研发及科技管理事务,已正式提请辞任公司董事、总经理等职务,全力投入科技创新。市场分析人士解读称,此次高管职责调整旨在实现更清晰的管理分工,为公司聚焦前沿技术攻关提供强大支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除此之外,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公司正重点投入储能领域,中信博、捷佳伟创、禾迈股份等企业则依托主业技术优势,积极向新业务方向拓展。

据天合光能内部人士透露,该公司董事长高纪凡提出,公司应将重点放在新型储能和微电网的发展上,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市场的建设。2024年,天合光能已经启动战略升级,正式从光伏产品制造商转型升级为光伏及储能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财报中,天合光能把主要业务分为光伏产品、光伏系统、智慧能源三大板块,凸显了其从光伏组件制造向多领域拓展的战略调整意图。

此外,数据显示,各家风电企业风机订单普遍稳健增长,盈利情况有所改善。营收结构上,“出海”战略成效显著,海外收入占比快速提升,成为企业布局重心。在绿电消费政策激励和低碳转型需求驱动下,多家风电厂商加速拓展新能源衍生领域,制氢制氨、绿色甲醇等新兴产业业绩增长正在成为风电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以金风科技为例,该公司2024年海外市场表现亮眼,新增订单量刷新历史纪录,业务已扩展至47个国家,其GWHV12与GWHV15系列机组成为海外主力机型,覆盖中东、北非、中亚、南美及欧洲等多个地区。截至当前,公司外部订单总量达45083.04兆瓦,其中海外订单达7031.82兆瓦,较2023年的4677.47兆瓦实现显著增长,海外业务规模快速提升。

系统化多元化加速产业升级

2024年新能源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其中光伏的CR10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70%,这也使很多企业的生存逻辑不得不从“拼产能”转向“拼场景”。新能源产业的创新正突破单一技术路径,向多能互补的集成解决方案加速裂变,这一趋势在领军企业的全球项目中得到生动诠释。

今年年初,天合光能旗下子公司天合跟踪成功中标沙特阿拉伯吉达第三工业城支架制造工厂项目。天合光能全球营销副总裁兼中东及非洲区域市场负责人吴冠军表示:“我们在沙特阿拉伯新建的天合跟踪工厂,是推动本地化进程和提供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在当地的业务,我们正在提升服务能力、提高交付效率,并确保该地区客户能够获得创新、高质量的智能跟踪解决方案。”

据悉,该工厂预计年产量3吉瓦,计划打造地区“零碳园区”范本,高度契合沙特气候特点和其“2030愿景”,为助力该国实现能源结构多样化、创造本地就业机会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增长提供了路径。

去年9月,远景敏锐切入灵活性服务市场,发布了基于AI+大模型驱动的全球最大容量储能系统,包括全场景系统级产品、系统级技术、系统级方案和系统级服务,旨在解决高比例新能源带来的灵活性、稳定性和经济性三大挑战,并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通过推动EnOS智能物联网操作技术升级,远景的系统级方案已经相对成熟,其为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赤峰零碳氢氨项目等定制的综合最优解决方案,在“风光储氢网荷”各环节得到深度实践,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商业模式,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企业在跨界融合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由明阳智能研发的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首次实现了“深远海风渔融合规模化养殖+鱼种混养模式”的探索,为立体化开发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提供了借鉴。 

从单一产品研发到“技术融合+场景深耕”,新能源产业升级愈加多元化、系统化。其核心驱动力在于,碳中和目标要求给出系统性脱碳方案,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亟须灵活性资源支撑,而数字技术则使复杂系统协同优化成为可能。新能源企业的成功实践,不仅验证了“光伏/风电+”作为新型能源基石的可行性,更预示着一个以数字化为纽带、多能深度耦合的全球零碳能源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四大转型”支撑产业现代化跃迁

2024年光伏风电企业年报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我国新能源产业在激烈变革中探索出的现代化转型清晰路径。头部企业不仅交出了财务成绩单,更以扎实的转型实践为整个产业链标注了高质量发展的坐标。

转型之一——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已成为行业生存发展的命脉。

由技术创新及专利集群构筑起的“护城河”,是新能源企业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的“通行证”。通过密集的专利布局,中国企业正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规则塑造者,为后续全球化布局奠定了知识产权基础。

年报显示,第六次蝉联全球出货量第一的晶科能源,其黄金片区电池量产平均效率超26.7%,同时依托长期积累的专利壁垒构建了显著的成本优势;成功突破大兆瓦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机技术的风电代表企业明阳智能,拥有近2000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获得超过50种机型的设计与型式认证,其自主研发的风机矗立于深海、高原、荒漠、戈壁,向世界输送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转型之二——智能化制造赋能产业实现质效提升。

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孪生技术为引擎,新能源头部企业实现了从研发设计到柔性生产的智能化升级。由三一重能打造的中国韶山·三一重能叶片工厂,在引入数字化技术后,灌注效率提升了25%。2024年10月,该工厂通过认证,成为世界首座风电行业“灯塔工厂”,这一突破性成就意味着我国风电数字化制造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产业制造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转型之三——加速进军全球市场,逐步从单一产品出海向产能输出扩展。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光伏上市公司海外总收入达3446.04亿元,海外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32.7%提升至37%。同年,阳光电源、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等头部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均超40%。其中,阿特斯以占比77.8%的海外收入领衔光伏电池组件企业。出海成为光伏企业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此外,新能源龙头企业产能向外扩张的步伐显著加快,海外建厂立项成为常态,其业务布局广泛覆盖东南亚、欧美、中东、非洲等地。这种产能的全球化分布,推动了“全球制造、区域销售”体系的形成,为企业规避特定市场的关税风险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

转型之四——以低碳化打造全产业链的绿色增长引擎。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低碳化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必选课题,能源行业更是冲锋在前。年报数据表明,新能源龙头企业通过零碳供应链打造、绿电消纳、碳资产管理等措施,在提高了自身“绿色竞争力”的同时,显著带动产业链减碳。

远景科技近期发布的《2025零碳行动报告》指出,其自2022年起已连续第3年实现运营碳中和,目前正推进核心供应商100%绿电使用。根据集团的规划,其核心供应链100%使用绿电的目标预计将于2028年达成;2040年,该公司将实现净零碳排放。

我国的新能源企业已经从单一产品供应商蜕变为清洁能源全价值链的整合者与规则制定者,并为能源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写下了生动注脚,在这场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转型变革中,新能源产业必将迈向更高端、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未来。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