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引领人们进入以往难以想象的新技术时代。人工智能是当前最具战略意义的新一代技术力量,围绕着这一前沿技术,全球已形成竞争激烈的新型竞技场,中国和美国是当前最重要的引领者。
2025年5月初,美国参议院召开题为“赢得AI竞赛”的听证会,聚集了当今最顶尖的科技公司高层,为美国人工智能全面发展提建议。其中,美国微软公司副主席Brad Smith提出了一个观点:“历史表明,(在技术革命中)受益最多的国家往往不是技术的发明者,而是最早、最广泛应用该技术的国家。”
这一观点引申出一个关键问题,一个国家是否只有在“原始创新”上领先,才能赢得未来?
近年来,中国在“从0到1”的突破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国产大模型体系加速形成,国际首款大规模通用智能光计算芯片研发成功,量子计算刷新记录……这些成果表明,我国的原始创新基础是扎实的,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人才梯队不断优化。
但中国真正独特的优势,还在于“从1到100”的规模落地与系统应用能力。
历史曾给出先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并非最主要的技术发明国,却凭借制度创新和大规模组织能力完成了“从1到100”的跃迁,掀起工业化浪潮,走向世界前列。20世纪,日本制造业的崛起也是通过引进再系统化的路径完成的。这些实例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发明本身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实力,只有当它被嵌入生产体系、制度架构与社会结构中,才可能真正发挥影响。这与技术经济学的概念“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相对应,即一个国家或组织将外部新技术、新知识转化为自身竞争力的能力。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验同样印证了这一观点。无论是高铁网络的建设速度、移动支付的全民普及,还是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AI赋能制造等领域的迅速推广,中国都展现出将技术嵌入社会系统的非凡能力。这种能力亦是一种制度优势的体现。进入AI时代,中国极有可能走出一条更具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要力争“首发”,更要步步“深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AI并非单一工具技术,它是嵌入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性力量。大模型所面临的不是“做出来”的障碍,而是“用出来”的挑战。换言之,谁能将AI嵌入更多真实系统中,谁就更可能赢得新一轮技术主导权。
“科技自立自强”无疑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但立足这一基石的同时也要警惕陷入“唯发明论”的误区。技术发明是重要的“原点”,更多体现的是“点”的突破,而应用则关乎“面”的铺展。“点”可能被复制,“面”的组织力却是国家治理能力、产业结构、文化氛围与政策引导等综合因素的体现。
这也正是Brad Smith呼吁美国政府要加快AI系统应用落地、加强出口推广的深层逻辑。AI竞赛的本质,是中美双方将各自技术体系推广至全球的竞争。这不是科研实验室的孤军奋战,而是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的全面较量。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有条件、有基础,也有信心走出一条“技术基础扎实、场景落地广泛、系统整合高效”的AI发展之路。未来,谁能用得更快、更深、更广,谁就能获得更多制度红利、话语权和战略空间。技术的领导权,不仅属于最早发明者,更属于最有能力把它变成现实生产力的国家。
AI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谁最会用技术”的竞争。对中国来说,挑战巨大,机遇更大。我们已经具备从“关键技术突破”到“系统应用扩展”的坚实基础,接下来要做的,是以更坚定的战略定力、更广阔的系统视野,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