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规划中的重点项目相继落地。继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获核准之后,2025年6月23日,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藏粤直流)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核准,年内将全面开工。根据批复文件,这条通道的额定输电容量为1000万千瓦,根据咨询评估报告,在工程配套水电全部投产后,考虑枯期电量留存,通道年利用小时数约4300小时。这意味着通道建成后年送电量可达430亿千瓦时。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是藏电外送的第11个年头。自2015年藏电首次外送以来,西藏10年间累计实现外送电量约160亿千瓦时。
与新疆相比,这个数据毫不起眼。自2010年11月第一条疆电外送通道投运,至2025年6月疆电外送第三条通道开通前夕,新疆累计外送电量已超过9000亿千瓦时。2024年疆电外送1264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同期藏电外送仅17.91亿千瓦时。
但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均提出了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在这两份文件基础之上制定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依托西南水电基地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建设”,其中包括两个基地:川滇黔桂水风光综合基地和藏东南水风光综合基地。202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再次指出“加快推进西南地区水电基地建设”“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建设”。
大基地,大通道,加上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藏电外送或将在“十五五”期间迎来飞跃。
藏电外送的初步设想
西藏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根据2003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亿千瓦,居全国首位,技术可开发量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其水能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藏东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干流。
西藏也是最早开发水电的地区之一,在西藏已有的3处国家工业遗产中就有2处为水电站,其中1925年在拉萨北郊夺底沟开建的夺底电站距今已有100年。
但由于西藏地处边远,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藏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和内地援助,以支流中小型水电开发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7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分别在1980年、1984年、1994年、2001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其中,第2次西藏座谈会标志着全国性援藏工程的开始,第2、第3、第4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一共确定了222个援藏项目,电站建设始终是重点。
到“十五”末期,西藏各地相继建成了如查龙、羊湖、沃卡、满拉、金河等一批中小骨干水利水电工程,以拉萨为中心,连接山南、日喀则、那曲电网的110千伏藏中电网基本成形,这些项目的建设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藏电外送”开始逐步提上议程。
在国家层面,2005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尽快开展雅鲁藏布江和藏东南“三江”流域等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和前期工作,论证建设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国家在此时也加大了对西藏水利水电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在企业层面,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之后,国有电力企业陆续开展了西藏水电的开发研究工作,就藏东南水电基地开发及外送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2006年,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组织考察队对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段的水力资源进行了全面考察。业界普遍认为,西藏境内大江大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水电站将主要考虑外送,并按照接续云南、四川与远距离直接外送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电力市场和电力需求确定开发时序。
外送通道的形成
根据“十一五”时期的设想,藏电外送的主要方向已经清晰,即青藏线路、川藏线路和滇藏线路。但此时实现电力输送的西藏电网内部仍没有实现互联,截至2006年底,西藏电网仍是由藏中电网(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电网、昌都电网和阿里电网“一大三小”组成。即便2009年藏中电网与林芝电网实现互联,仍然处于“一大两小”的区域电网状态。
而此时,西藏缺电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西藏的电力供应一直以水电为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每当冬季枯水季节(每年10月到次年4月),西藏以水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发电出力严重不足,不少地方被缺电、电压不稳所困扰。尤其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之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加速,电力增长在14%以上,西藏缺电问题开始愈发凸显,特别在枯水季节。
为了解决西藏供电问题,同时也为藏电外送打开通道,实现与全国大电网的互联互通迫在眉睫。
2011年12月,青藏联网工程投运,藏中电网与青海电网联网。这项工程包含三个部分:西宁至格尔木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格尔木至拉萨±4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西藏中部220千伏电网工程。西藏电网由此跨入220千伏电压等级。
2014年11月,川藏联网工程投运,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联网。这项工程包括:昌都至巴塘至乡城双回500千伏线路、昌都至玉龙、昌都至邦达双回220千伏线路。
2018年1月,藏中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藏中电网与昌都电网、四川电网联网运行,西藏迈入500千伏超高压大电网时代。
2020年12月,阿里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西藏电网迈入“全区一张网”的统一电网新时代,中国内陆地区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正式接入国家大电网。
至此,西藏电力内需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也推动了丰水期西藏富余电力的外送。
同期,第5、第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均提出藏东南水电能源基地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并提出做好藏东南水电能源基地开发规划与相关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西藏水电进入较快发展时期,相继建成老虎嘴、旁多、果多、多布、藏木等多个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实现大幅增长。其中,2014年底投产的藏木水电站,实现了西藏电力发展由10万千瓦级中小型水电站到50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的重大跨越。
2015年6月,藏木水电站开始通过青藏直流向青海送电,实现了首次藏电外送。
值得期待的前景
青藏联网与川藏联网更多是为了保障西藏的电力供应,提升省间的余缺互济能力。自2015年开始,通过青藏联网工程,西藏在丰水期时“藏电送青”,在枯水期则“青电入藏”,十年来,双向累计输送电量已超过200亿千瓦时。另一条川藏联网工程在十年间实现双向累计输送电量87亿千瓦时。
事实上,藏电外送本身具有一定的帮扶性质。在实现首次藏电外送的第二年,国家电网即开始研究“政策支持+市场化”开展电力援藏的构想,在近十年里多次组织“电力援藏”暨西藏清洁能源外送消纳工作会议,全国超过20个省份与西藏签订了外送消纳合作框架协议,藏电外送的规模和市场不断拓展。最近一次即2024—2026年西藏清洁能源消纳及供电保障交易合作框架协议于2023年底在成都签订,首次实现西藏外送和购电双向签约,共签约电量155亿千瓦时,涉及18个省(区、市)。
与此同时,随着能源革命加快推进,西藏新能源也迎来了快速发展。2020年召开的第7次西藏座谈会提出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成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之一。
西藏不再止于水电,为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风电、光伏发电开始齐齐上阵。据西藏主流媒体近日报道,目前西藏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达到96%,比重全国第一;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99%,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省级电网。
西藏的绿电交易也在不断取得突破。2023年底西藏绿电首次送入重庆,2024年底西藏绿电首次实现外送北京,2025年一季度,西藏绿电首次送向江苏、安徽。
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西藏水风光一体化的清洁能源基地也将依托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