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网建设与运行 返回

能接能控能看:配电网改革的三大方向

作者:李斌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7-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双碳”目标引领能源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比亚迪与国家电网的战略携手,无疑是储能行业的一记重磅。双方于2025年7月正式签约,宣布将在“集散式储能电力”领域展开全面深度合作。其核心内容涵盖了从项目最前端的规划咨询,到中游的系统集成,再到后端的智慧运营与产品研发,旨在共同打造一个贯穿储能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生态闭环。然而,要理解这一合作的深远意义,必须先洞察其所直面的时代难题——一场深刻的配电网变革已然到来,而传统电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01

配电网的变革阵痛:“接不进、控不住、看不清”

随着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等新业态在用户侧的爆发式增长,配电网已从昔日的“配角”被推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主战场”。然而,聚光灯下,其传统模式的弊病也暴露无遗,集中体现为“接不进、控不住、看不清”三大严峻挑战。

首先是“接不进”,即配电网承载力严重不足。分布式光伏的井喷式发展,使得多地电网出现并网困难,“红区”不断蔓延。究其原因,是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增负荷与配电网有限的承载力之间存在巨大矛盾。以浙江丽水某村为例,高达86.9%的光伏渗透率导致白天电压飙升至267.7伏,远超国标上限,而夜晚用电高峰又跌至186伏,这种“日高夜低”的“双向越限”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的用电体验与设备安全。

其次是“控不住”,体现在配电网调节能力严重缺失。大量分散、间歇、随机的分布式电源和充电桩接入,使配电网运行特征变得极其复杂。调峰压力已从主网迅速蔓延至配网,分布式光伏“午间用不完,晚间用不了”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河南等地甚至出现压降火电、停运集中式新能源以给光伏让路的极端情况。冀北电网的数据显示,2024年因分布式光伏接入导致的反向重过载配变数量同比激增75%,过电压越限数量增加66%,电网调峰与保供保暖陷入“两头堵”的困境。

最后是“看不清”,即配电网的感知与调控能力严重滞后。新业态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不可控因素,而当前配电网的信息感知能力和技术调控手段却远远跟不上。对于海量分散在用户侧的分布式电源,电网“看不清”其运行状态,更缺乏有效的调节手段。正如冀北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覆盖率仅为41.5%所揭示的,现有自动化水平难以支撑源网荷储资源的高效配置,导致主变重过载现象频发,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巨大挑战。

02

破局之路:配电网改革的三大方向

面对上述困境,配电网的变革路径已然清晰,必须从根本上提升其适应性和灵活性。业内共识的破局之路主要聚焦于三大方向:

1.提升配网承载力——实现“能接”:核心在于通过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柔性互联技术以及网侧储能的规模化应用,从物理和规划层面增强电网的“肌肉”,使其能够容纳并消纳大规模的新能源和新负荷。

2.强化调节与控制能力——实现“可控”:关键是将海量的分布式资源从“随机扰动”变为“可控资产”,通过虚拟电厂、智能化终端等技术手段,将其纳入统一的调度体系,实现灵活调节和高效利用。

3.构建全景感知体系——实现“可视”:基础是部署广覆盖的智能感知终端,并结合数据融合与数字孪生等技术,让电网的运行状态从“模糊不清”变得“一目了然”,为精准控制和预测性运维提供决策支持。

这三大方向,为配电网的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而比亚迪与国家电网的合作,恰恰为这张蓝图提供了一个高度契合、可落地的系统性实践方案。

03

落地实践:系统性方案如何践行三大改革路径

要将上述改革蓝图变为现实,需要的并非孤立的技术创新或商业探索,而是一套能够打通产业链、整合各方资源的系统性方案。这种深度协同的新型合作模式,正是破解配电网困局的关键所在,它为“能接、可控、可视”三大改革方向提供了具体的实现路径。

1. 以“规划协同+技术奠基”提升承载力,实现“能接”

面对“接不进”的难题,破局的关键在于从源头进行协同规划,并以先进技术作为物理支撑。首先,一种“一体化服务链”的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打通规划与建设环节。在此模式下,电网企业凭借其对区域负荷特性和新能源分布的深度洞察,与储能技术方案商进行联合规划、科学布点,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模式中源、网、荷、储各自为政、规划脱节的弊病。

其次,要提升物理承载力,离不开先进储能系统的规模化应用。那些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灵活部署特性的先进储能系统,成为提升电网弹性的关键物理载体。它们可以作为高效的网侧或用户侧储能设施,在电网的关键节点进行“削峰填谷”,直接平抑电压波动、缓解高峰时段的线路拥塞和变压器过载问题。这正是将“网侧储能参与消纳”的理念,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配合,转化为坚实可靠的物理基础。

2. 以“模式创新+生态共建”强化调节力,实现“可控”

针对“控不住”的挑战,核心思路是将海量、分散的分布式储能单元,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机制,整合为可被电网统一调度的优质调节资源。一种贯穿“规划-建设-运营”的端到端合作模式,天然构成了“虚拟电厂”的理想雏形。

在这种模式下,分布式储能资产方与电网调度方的需求被深度绑定。通过共建的智慧运营平台,成千上万个分散的储能单元能够被聚合为一个整体,实时响应电网的调度指令,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这不仅将原本随机波动的分布式电源纳入了统一的调度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从“生产—储存—传输—消费”的清晰价值闭环,为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储能创造了稳定、可预期的商业回报路径。这种机制激励了更多社会资源主动参与电网调节,真正实现了将“随机扰动”转变为“可控资产”。

3. 以“数据融合+深度定制”构建感知力,实现“可视”

为解决“看不清”的问题,关键在于实现电网运行数据与物理资产状态信息的深度融合。电网企业作为天然的“数据源”,拥有最全面、最底层的配网实时运行数据。而先进的储能系统及配套的智能终端,则成为能够精准执行指令并实时反馈状态的“感知与执行单元”。

当这两者通过深度合作实现无缝对接时,就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数据与物理资产的融合实践,相当于为电网连接起了敏锐的“眼睛”和灵活的“手脚”。在此基础上,“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成为可能。电网可以基于实时、精准的数据分析,判断出最需要加装储能的位置、时段和容量;技术方案商则可以据此提供最优化的系统配置和运行策略。这一过程,正是构建全景感知体系并利用其进行智能决策的生动体现,为未来应用数字孪生等更高级的电网管理技术打下了坚实的数据与物理基础。

04

协同重塑生态,共启能源新篇

综上所述,配电网的转型升级已行至关键的十字路口。面对“接不进、控不住、看不清”的时代阵痛,零敲碎打式的修补已然失效,一场贯穿产业全链的系统性变革势在必行。

这种深度协同的新范式,其意义远超商业合作本身。它以规划协同夯实物理基础,破解“接不进”的承载之困;以模式创新聚合分散资源,化解“控不住”的调节之难;以数据融合贯通感知体系,攻克“看不清”的治理之盲。这标志着,配电网的变革正从过去的“单点技术突破”迈向未来的“全链生态协同”。

它打破的是各自为政的产业壁垒,构建的是协同共生的价值闭环;它转变的是随机波动的海量负荷,激活的是沉睡已久的可控资产。这一探索,不仅为破解当前配电网的困局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更将引领整个能源行业,共同开启一个智能、高效、价值共创的全新纪元。

分享到:

关键字:配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