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的关键时期,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正式建立,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又迈出了坚实有力的关键一步。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之间的“软联通”,究竟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与深远影响?就此,中能传媒记者对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竹进行了专访,了解这项重大改革背后的深刻内涵与发展路径。
中能传媒:为什么要建立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
李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对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出了“五统一、一开放”的要求。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项要求。消除影响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的制约因素,实现全国电力资源配置大循环,这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目标。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相对独立发展,在各自电网经营区内均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但两大电网之间客观上存在电力互济不足、资源配置不畅、效率不高的问题。目前,两网之间虽然已有江城直流、闽粤直流两条跨电网经营区输电通道,但长期以来采用“一线一议”“一事一议”的交易模式,以输送优先发电计划为主,未与两网经营区内市场有效融合,通道仍存在较大的剩余利用空间。
同时,随着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电网低谷时段新能源消纳困难与高峰时段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日趋频繁,单个地区越来越难以维持本地电力电量平衡,而两网之间由于电源结构、负荷特性和气候特点不同,供需形势往往存在差异,具有较强的时空互济潜力,电力互济需求不断增长。
因此,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势必要打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经营区界限,在“硬联通”的跨电网输电通道基础上,建立“软联通”的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提升全国电力互济互保能力。
中能传媒: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有哪些亮点?
李竹: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批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制定的《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此,电力资源可依托交直流混联大电网,真正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绿电资源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易和可靠溯源。
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是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在我国电力市场“1+N”基础规则体系的框架下,明确了统一的跨电网经营区交易规则,并实现与两网市场体系的有效衔接。跨电网经营区交易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联合组织,包括中长期电能量交易、绿电交易、现货交易等交易品种。
二是统一市场基础设施。两网推动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实现交易平台互通和信息共享互认,各项跨电网经营区电力交易业务可实现线上一触即达,市场成员实现“一地注册、全国共享”,市场成员可在本地无差别参与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显著提高交易组织效率和市场成员便捷程度。
三是统一电力资源市场。正式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电力市场,电力资源实现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前期,两网已试点开展滇桂送上海、三北送广东等跨电网经营区绿电交易,累计成交量超8700万千瓦时,有效满足重点地区用户绿电消费需求,促进新能源消纳和高质量发展。近期,跨电网经营区交易已实现按月开市,组织达成度夏期间南方电网送国家电网中长期交易,成交电量超20亿千瓦时,首次实现闽粤直流度夏期间全时段200万千瓦满送,可供华东地区百万家庭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