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江苏实践

作者:管诗佳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25-07-1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作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我国意义重大。它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是长远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应对电力转型挑战的有效举措。在此背景下,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步伐持续加快,在源、网、荷、储、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领域形成了诸多创新实践,蹚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发展路径。我们推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江苏实践”系列报道,深入解析其创新探索与实践经验,以期为各地能源电力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筑牢坚强底座 激活智能引擎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江苏实践①

7月7日,江苏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1.52亿千瓦,年内创下第三次历史新高。进入“十四五”以来,江苏电网最高用电负荷持续攀升,从2021年夏季的1.2042亿千瓦增长至今年的1.52亿千瓦,增幅达26.2%。

与去年相比,今年江苏迎峰度夏负荷新高提前了近一个月。7月1日江苏省气象台宣布出梅后,高温随即“无缝衔接”,省内各地气温连日直逼或超35摄氏度。目前,江苏十三市最高用电负荷均已破纪录。

主干网建强建优是在高温环境下保证安全可靠供电的基础,也是实现能源大规模转换的核心之举。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电力”)以特高压为弓、智能电网为弦,加快建设北电南送过江断面加强等重大工程,全面提升主干网潮流优化配置水平和安全运行水平,确保每一千瓦时电安全、高效送达千家万户。

建强主干网

能源输送大动脉外引内联

作为制造业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江苏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创造了占比全国10%的经济总量,但传统化石能源自给率不足8%,水电与核电开发潜力有限。

面对能源供需矛盾,“外电入苏”成为江苏破解发展瓶颈、推动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如何大规模、跨区域调入外省绿电?江苏电力用10年时间锻造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特高压坚强网架,让中西部清洁电跨越山海点亮长三角的万家灯火。

2012年,±800千伏锦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首次将四川水电大规模输送至江苏,拉开了特高压时代的序幕。此后10年间,江苏持续发力,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800千伏雁淮、锡泰、建苏特高压直流工程相继贯通,形成了“一交四直”特高压受电格局,区外来电引入能力超过4500万千瓦。

令人惊喜的数字背后,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生态账。据统计,通过特高压通道输入的清洁电能,每年可替代省内燃煤超63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7亿吨。

“锚定‘双碳’目标,江苏电力正在加快推进内蒙古沙漠基地送电江苏特高压工程规划落地,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将内蒙古清洁电力送抵江苏,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江苏电力发展部副主任崔玉说。

能源供给需要“两条腿走路”,既要“电从远方来”,也要“电从身边取”。江苏作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前沿阵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沿海地形和风能资源,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集中汇流输送平台,成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阵地。

在解决海上风电场大容量、远距离输电这一行业难题上,2021年建成投运的如东±400千伏柔性直流送出工程提供了关键方案。这是亚洲首个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海上风电项目,将离岸99千米、容量11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安全送至陆地电网。截至2024年,江苏海上风电并网容量已达1183万千瓦,预计2030年这一数据将翻一番。

为保障大规模区外来电和集中式新能源电力在省内大范围高效配置,江苏电网经迭代升级,形成了500千伏“七纵七横”骨干网架,架起了覆盖全省13个地市的“电力高速公路网”。

面对今夏1.52亿千瓦的用电负荷峰值,江苏电网建设者与时间赛跑,于6月19日全面建成13项迎峰度夏主网工程,累计新增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369.12千米、变电容量536万千伏安,全面提升了电网跨区域能源调配能力。

得益于“远距离输电+区域强网”的模式,江苏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省级主干网架,不仅为全省安全保供筑牢了坚实保障,更通过优化能源资源配置能力,为能源结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搭建立体“天路”

北电南送助力省内互济

长江奔涌,既分割了江苏的南北地理,也造就了能源供需的“逆向分布”格局——全省99%的风电、100%的海上光伏、60%的陆上光伏资源聚集于长江以北,而60%的用电负荷却集中在长江以南。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预计2030年北电南送最大输电需求较2024年底增长33%。如何突破跨江输电瓶颈,将绿电高效南送,成为江苏能源版图优化的重要课题。

2018年,全球首个特高压综合管廊工程——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廊”的苏通GIL综合管廊正式贯通,创新采用“特高压GIL+江底隧道”技术,将常规高455米、宽100米的大跨越线路走廊压缩至直径10.5米的江底隧道之中,隧道全长5468.5米,输电能力达到700万千瓦。

2023年,凤城—梅里500千伏长江大跨越工程全面建成投运,2座高达385米的输电铁塔,以一档跨越2550米长江水面的超级工程,提升北电南送过江输电能力360万千瓦,在长江天堑上架起电力输送的“空中走廊”。

至此,江苏境内已建成6个500千伏及以上过江电力通道,总体输电能力超过2500万千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8724万吨。

然而,随着长江沿岸生态保护要求不断提升,新增跨江输电通道面临严苛的制约。在此背景下,提升存量电网输送能力成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扬州—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应时而生。该工程一期于2024年4月28日投运,是我国首个“交改直”“嵌入式”输电工程。其充分利用现有五峰山跨越的线路廊道资源,将原有交流输电线路改造为直流输电线路,使跨江输电能力从60万千瓦跃升至120万千瓦,避免了新建铁塔对长江生态的影响,为今后存量通道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截至4月28日,扬镇直流一期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满一年,累计输送电量62亿千瓦时,能量可用率达96.63%,年利用小时数5167小时,经济效益显著。

目前,扬镇直流二期工程建设进程过半,计划于2026年建成投运,届时输电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至240万千瓦,较2022年改造前提升3倍。

从江底隧道到云端铁塔,从新建工程到存量改造,江苏电网打造了一个覆盖江底、江面、空中的立体输电网络。这些工程不仅实现了过江输电能力的质的飞跃,更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保护、经济效益与能源安全的新路径。

构建智能电网

技术赋能释放无限潜能

在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与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复杂形势下,电网运行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江苏电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智能潮流控制、功率柔性互济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突破,推动电力系统向灵活可靠、安全高效的目标迈进。

“电流在电网中的流动特性类似城市交通网络,传统运行模式下呈现‘自由流通’状态。”江苏电力发展部主网规划处处长汪惟源介绍,“多年来,江苏电力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电流分布从‘无序自由’到‘精准调控’的转变。”

其中,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堪称核心突破——这项技术如同为电网制定了一套智能“交通规则”,通过对电网潮流的动态优化,显著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与稳定性。

2015年,我国首个UPFC工程——南京220千伏西环网UPFC正式投运。该装置犹如电网中的智能“红绿灯”,能够对电流的流向和流量进行精准的智能调节。通过这种调节,南京西环网的供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每年新增的供电量约达25亿千瓦时。

在此基础上,2017年投运的苏州南部电网500千伏UPFC工程实现了技术参数的全面突破。作为当时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柔性交流输电装置,最大可提升苏州南部地区供电能力130万千瓦以上,成为苏州产业升级的电力“强心剂”。

技术演进在2023年迎来质的飞跃——±800千伏姑苏换流站VSC功率互济功能成功实现满负荷运行。该工程集成常规直流输电与柔性直流技术优势,通过3个受端柔性直流换流器(VSC)灵活切换,等效在苏州南、北电网间构建±400千伏柔直联络通道,实现最高200万千瓦的潮流交换能力——相当于整座500千伏变电站的承载负荷。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进程中,“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创新理念持续落地。2023年7月,在扬州宝应县东部,我国首个输电移相器工程——国网江苏扬州供电公司110千伏平安变移相器项目建成投运。该工程在220千伏平安变电站的110千伏联络线上加装输电移相器装置,有效均衡了宝应县东、西部主变压器负载率,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10万千瓦,相当于当地用电负荷的16%。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技术路径,为分布式新能源高渗透接入提供了新思路。”汪惟源强调,“我们正从传统的‘扩通道、增容量’向‘强控制、提效能’转变,通过技术创新充分释放存量电网潜力。”

当前,江苏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1亿千瓦。面对新形势,江苏电力正加快新能源友好并网、电网柔性互联等核心技术的创新应用,同步推进高效节能变压器、节能导线等绿色技术的全域推广,持续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贡献“江苏方案”。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