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企业战略的颗粒度与前瞻性,正成为决定其未来市场地位的核心变量。作为行业风向标之一,亿纬锂能近期的战略动向及其背后的数据逻辑,为正处在十字路口的同行们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案例手册”。
出路一:向外走,用“生态位”替代“市场位”
新时代的全球化,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要求企业根据不同市场的特性,设计差异化的“一国一策”立体布局。亿纬锂能的实践为此提供了核心范本。
针对美国这类高壁垒市场,亿纬锂能以仅10%的少数股权参与到与戴姆勒、康明斯等巨头的合资项目中,用放弃控制权的方式,换取了深度绑定顶级客户和进入核心生态圈的门票。这一“技术换市场”的策略,为同行提供了一条启示:当独立开拓成本过高时,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作为筹码,与下游龙头结成利益共同体,是实现低风险、高效率市场切入的明智之举。
出路二:向内合,用“产业联盟”化解“产能过剩”
国内储能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这是所有从业者必须直面的现实。标志性的信号是市场预期的变化:行业对年度复合增长率的判断,已从年初乐观的“超过35%”,审慎下调至“30%以下”。这一转变意味着市场已告别普惠式增长的“红利期”,进入了更加考验企业内功的“整合期”,单纯依靠建产能、拼价格的粗放式竞争已然行不通。
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产能与需求不匹配”这一行业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关乎生存的关键命题。亿纬锂能的CLS(外协产能)模式,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具开创性的解决方案。它不再将问题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将其提升到行业协同的高度,其核心逻辑是从“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转向“共生共荣”的正和博弈。
这一模式的价值,可以从整合方与被整合方两个角度得到充分理解。对于亿纬锂能这样的头部企业(整合方)而言,这是一种从“重资产扩张者”到“轻资产调度者”的战略角色转变。面对短期激增的订单,它没有选择继续投入巨额资本、承担漫长建设周期的风险去自建新厂——据其测算,若自建30GWh,可能使行业总闲置产能达到惊人的60GWh。相反,通过接管30GWh的外协产能,既敏捷地满足了客户需求,又避免了加剧行业内卷,财务上更显稳健,运营上也更具弹性。对于中小企业(被整合方),这则是一条从“等待出清”到“借船出海”的黄金通道。
那些拥有良好生产设备但缺乏订单和品牌的厂商,通过成为CLS合作伙伴,不仅盘活了即将沉没的固定资产,获得了过去难以企及的稳定订单流,更重要的是,在合作过程中,它们必须全面对标头部企业的质量与生产管理体系,这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免费的“管理升级”和“技术迭代”过程,为企业未来的独立发展积蓄了核心能力。因此,CLS模式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化解产能过剩、促进良性循环的范本,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与借鉴。
出路三:向前看,用“法律合同”对冲“政策风险”
在产品与技术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企业最坚固的“护城河”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指标,而是与客户关系的深度与韧性。如何从一个可被替代的供应商,升级为客户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
其核心实践,在于对“长期框架协议”的极致运用。美国相关法案规定,在2025年6月16日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前签署的合同,其后续的供货将不受敏感实体规则的限制。亿纬锂能明确指出,其与AESI及北美某大客户等核心伙伴的储能订单,均已在此日期前锁定。这意味着,即便外界政策风云变幻,其核心业务的确定性已由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所保障。这道“防火墙”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信任积累与前瞻性商务布局的结果。
这对同行的启发是极其深刻的: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推动与核心客户的合作模式从“一单一议”的交易关系,向“战略锁定”的伙伴关系升级。企业应主动与客户探讨未来3至5年的需求规划,并尽力将其固化为中长期框架协议。这样的协议,即使不能完全锁定采购量,但明确了合作意向、定价机制和供应优先级,它就如同一艘巨轮的“压舱石”,在风浪中提供无与伦比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