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期,多起充电宝起火事件引发行业震动,知名品牌大规模召回问题产品。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能源领域——蓬勃发展的电网级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电站以及家庭储能设备时,一个严峻的拷问随之而来:如果消费类电池一致性失控都足以引发剧烈燃烧与召回危机,那么规模庞大、能量密度极高的储能系统,一旦在关键零部件与材料上失守,其风险是否将呈指数级放大,后果是否不堪设想?
01
毫厘之差,千里之险
目前进入市场的储能电池通常会满足IEC 62619,UL1973,UL9540A,GB/T36276等标准的认证。储能电池一方面要严格满足标准中的测试要求,还需要确保零部件和材料的一致性。储能电池通过认证,是否就高枕无忧了呢?若在认证完成后,对电芯、BMS、继电器、断路器、外壳、充放电端子等关键部件(设计、供应商、工艺)的变更缺乏有效控制,将直接危及产品安全性,更可能给用户和企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
02
电池系统中“关键部件”的管理
在家用/商用储能电池系统中,以下部件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安全性能,称为关键部件:
若关键部件发生更改,应重点评估:
1. 是否属于“关键变更”(Major Change)
这类变更可能直接影响安全性能:
• 电芯型号或材料(如正负极材料成分变化,如LFP更换为NCM);
• 更换BMS电路设计/架构或软件算法甚至直接变更供应商;
• 改变电路拓扑(串并联变化或者增加/减少零部件);
• 外壳材料、防护等级更改(如从IP65的结构变为IP44的工艺结构);
以上这些变更,需重新进行型式测试或做差异验证。
2. 是否仍在认证证书范围内?
认证规则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对部件的变更有硬性要求。若使用了认证时未列明的零部件,将造成认证证书覆盖范围缺失:
• BMS的供应商未登记,以及不同的硬件/软件的型号和版本,不同的保护参数等;
• 电芯的型号和参数、如未登记的供应商、电芯电压、电芯容量等;
• 关键部件,如未登记的供应商、不同的电流/电压/温度/循环寿命等参数;
后果包括:认证证书失效|被勒令召回|保险拒赔
3.建立合规的变更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为避免“认证变无效、风险不可控”的情况,TÜV南德建议企业关注以下几方面:
(1)建立并严格遵守内部的变更管理程序和评估机制
• 建立关键部件变更判断清单;
• 设立变更与认证影响矩阵表,变更要遵守程序规定。并且输出对应的评估记录;
(2)启用与认证机构的通报流程
• 向认证机构通报变更申请
• 提供新部件/新材料参数、图纸、风险分析
• 待机构确认并测试认证后方可投入量产
(3)对变更产品进行一致性验证
• 执行补充测试(如短路、IP、防火)
•若涉及多市场出口,需考虑如IEC/UL/AS/JIS C等不同标准差异;
03
认证不仅是通行证,更是一种持续责任
TÜV SÜD型式认证是一个自愿性认证,得到全球各地制造商和机构的广泛认可。产品带有TÜV SÜD型式认证,表示产品的代表性样品已经过安全性评估,而且生产线经过年度检查,能够让供应链下游的制造商相信您的产品是安全可靠的,而且将减少检测时间。
变更管理的核心是风险前移。在储能产业高速迭代的今天,产品和部件的变更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认证的真正意义是保障出厂每一台产品的一致性与安全性;第三方机构的责任不仅是发证书,更是与企业共同构建“动态安全的防火墙”。
TÜV南德始终致力于协助企业构筑全生命周期安全防线——从市场准入到风险长效管控。针对储能电池等关键产品,TÜV南德为产品全生命周期提供价值,对于产品在认证完成后,对关键部件(设计、供应商、工艺)进行变更的亦是提供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使用周期的年度审核与变更核查服务。
我们与企业协同共筑动态安全的防火墙,持续保障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