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直指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堵点,通过“技术强制升级+场景化基建+电网协同”三轨并进,意在推动充电体验对标燃油车补能效率,并首次将“因地制宜配建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写入充电桩建设规范。
总体来看,这份政策直指充电行业三大痛点:充电慢、电网弱、盈利难。四部门不仅要求电网企业“适度超前进行电网建设并及时升级改造”,同时还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
01
行业困局:充电桩跟不上新能源车爆发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另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预测,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将达到1565万辆,同比增长28%。这一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中的占比将高达66.8%,换言之,今后每售出3辆车中,就有2辆是新能源汽车。
但与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相比,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却明显滞后。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440万台。而超充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功率直流快充,增长更为显著。
有从业人士认为,国内充电桩运营长期面临三大难题:用电隐患大、资源浪费严重、运营成本高,本质问题在于缺乏系统化的能源管理。整体上,国内公共充电桩市场仍呈现“低功率主导、快充渗透不足、超快充萌芽”的尴尬格局。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人们的电动车焦虑已经从里程续航转向了充电便利性,当主流车企纷纷推出800V高压平台车型,大功率充电设施不足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由于超充桩(超充通常指单枪功率≥480kW的直流快充,支持“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满功率运行时的负荷很大,会给电网带来脉冲性冲击的同时,也容易超过配电网的变压器容量。要解决上述问题,相比耗巨资对变压器和线路进行改造升级,光储充一体化是实现超充最省钱和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超充站的建设,往往会采用储充一体化或者光储充一体化的模式。未来只要超充这一技术路线不改变,那么就必然存在相应的配储需求。
02
政策破局:重构充电桩盈利模式
对于人们的充电焦虑,通知创造性地提出“智能有序充电场站”概念,要求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低谷充电,并允许配建光伏/储能设施。这一组合方案直指电网扩容压力痛点,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让充电桩‘会思考’,技术目标只有一个:让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技术专家如此描述智能充电系统的核心理念。通过光储充协同技术,晴天充电成本甚至可趋近于零。
此外,通知明确鼓励技术创新路径,如要求加快高压碳化硅模块、主控芯片等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推动充电产业链整体升级。同时支持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技术研究与试点应用,为电动重卡、船舶等大容量应用场景铺路。
在经营方面,通知提出创新举措,鼓励给予充电场站10年以上租赁期限,引导企业长期稳定经营。同时鼓励研究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激励机制,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项目建设。
近年来,上海等地的补贴政策已先行一步。根据上海市最新规定,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可获得设备投资30%的补贴,直流、交流设施功率补贴上限分别为600元/千瓦、300元/千瓦。
更重要的盈利突破来自运营模式创新。有序充电场站参与电网需求响应,在用电紧张时段降低功率,可获取每度电0.8-1.2元的补贴。以上海某园区为例,其年充电量达139万度,扣除设备损耗后年直接收益55.46万元,叠加虚拟电厂补贴等隐藏收益,总收益可达70万元以上。
03
县乡市场:充电桩下沉攻坚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特别强调了县乡市场建设,要求优先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场景下的建设计划,率先对重大节假日利用率超40%的充电设施实施大功率改造。这对打通新能源汽车下乡“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县域充电设施覆盖率为97.31%,乡镇覆盖率仅为76.91%。县乡充电桩数量仅占全国充电设施总数的15%,且故障率惊人——全国县域公共充电桩故障率普遍在5%~15%之间,部分县乡站点故障率高达90%。
针对这一困境,通知明确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建的大功率充电设施网络“应无差别开放”。在众多车企中,如理想汽车已宣布超充桩突破15000根,计划年底建成4000座超充站;蔚来汽车即将建成高速公路第1000座换电站。
04
未来布局:超充时代的中国方案
“充电体验对标燃油车补能效率是最终目标”,政策制定者在通知中明确表达了愿景。通知还规划了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到2027年底实现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的目标,推动服务品质和技术应用实现迭代升级。可以说,这一规划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节奏高度契合。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政策要求持续推动大功率充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设备型式、计量检测、通讯协议等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同时加强大功率充电标准国际化工作,推动国内国际充电标准协同发展。
目前,充电站配套光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储能设备的峰谷套利;另一部分则是增容增收。面对更大充电功率的需求与更难扩建的老旧电网,配置储能在同等变压器容量下可实现充电桩超配,提高场站的充电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的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共同推动光储充一体化的高速发展,更标志着能源系统从“单向消耗”向“双向互动”的深刻变革。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仅解决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充电难题,还加快了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随着新政策落地,充电站将从简单的电力消费单元升级为“电网调节器”。有技术团队测算:一个配备智能调度系统的充电站,通过参与电网需求响应,每年能获得15万至20万元的额外收益。
在部分电力市场交易比较活跃的地区,充电站配套储能还可以参与需求侧响应和虚拟电厂业务,获得额外收入。伴随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参与电力交易的频率和收益还会进一步提高。
05
储充/光储充项目投运项目:2025上半年新增装机110.8MW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1月—6月,国内共有80个储充/光储充项目实现并网/投运,新增装机110.8MW/237.9MWh,平均储能时长为2.14小时。
分区域来看,5个省份装机规模在10MWh,其中四川装机规模最大,为50MW/100.232MWh;江苏装机规模30.71MW/74.365MWh,排在第二。山东、上海、浙江装机规模都在10MWh以上,分别为25.068MWh、11.496MWh、10.395MWh。从并网项目数量来看,江苏以15个项目排名全国首位。广东并网13个项目,紧随其后。
从规模上来看,2025年上半年,有6个项目装机容量规模在10MWh以上,规模最大的项目是四川成都蛟龙港双流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该项目规模为50MW/100MWh,于2025年5月22日,项目依托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打造的一体化平台,具备负荷预测、多能优化、碳排监测等功能,形成“光储充微网+虚拟电厂”智慧能源生态,兼具电网调峰、企业降耗与低碳示范价值,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园区级解决方案。
设备供应商方面,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包括华为、晶科能源、奇点能源、时代星云、天合储能、星纪云能、星星充电、阳光电源、易事特、永泰数能、远景能源在内的数十家企业都有并网/投运项目。
表 2025年1-6月新增并网的部分储充/光储充项目
本文数据统计与制表:裴丽娟、王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