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零碳园区,正在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近日,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这也成为继虚拟电厂、绿电直连之后,今年推出的又一个政策组合拳,意义不言而喻。
零碳园区,正在加速从概念走向落地。
据统计,我国园区数量超过1.5万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超过2500个,集聚了80%以上的工业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全国工业产值,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
目前,我国零碳园区数量仅100余个,渗透率不足1%,其中就包括创维光伏零碳智慧园区。
创维光伏早在2023年就开始探索零碳园区建设,位于安徽滁州的创维光伏零碳智慧园区,更是结合园区实际,融合多种业态,探索多项创新技术及应用,已经走过从0到1,为行业提供了成功的样本和经验。
如今,数以万计的园区“零碳化”正在成为一个新风口,值得关注和学习,对解决方案商、开发商、运营商等相关玩家而言,更是充满机遇。
01
自上而下的政策力挺
什么是零碳园区?
它是指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园区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和,实现净零排放的产业园区。
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不仅涉及能源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大规模应用,还包括绿色建筑、数字化管理、虚拟电厂、碳交易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如今,零碳园区建设已经提上议程。
2024年高层会议就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近期《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则成为具体工作指引,正式启动我国广大园区的零碳化建设或改造工作。
这项安排并非偶然。
今年,除了虚拟电厂、绿电直连,国家能源局还先后推出新能源入市、现货交易、辅助服务等配套政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深水区,而零碳园区则是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零碳园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有利于引导产业深度降碳,有利于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利于适应绿色贸易规则。
不管什么园区,总有一款需求适合你。
我国产业园区众多,降碳空间巨大,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园区“零碳化”已经明确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任务和目标,而目前才刚刚起步,发展机遇不可小觑。
02
从概念到落地的创维实践
零碳园区如何落地?
创维光伏的实践值得学习和借鉴。
创维光伏零碳智慧园区,位于安徽滁州工业园,目前包括光伏、储能、充电桩、智慧能源管理等多种业态,并探索众多新产品、新技术及新工具的应用,构建了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能源生态系统。
在光伏模块,直流侧总装机容量超6.5MW,配备3台2MVA箱变,既容纳了屋顶、车棚、连廊等多种场景,还采纳了固定支架、柔性支架和跟踪支架等多种技术。
光伏车棚,实现了交通与能源的深度融合,黄金倾角设计配合单体立柱方案,增加发电效率,联动储能系统实现光储充一体化,削峰填谷,实现光伏发电收益最大化。
彩虹长廊,则完美实现了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是一种最简单的BIPV形式,采用镀铝镁锌方钢实现大跨距,搭载多种高效组件,5°倾角设计兼顾发电与美观,满足自身及周边设施用电,不占用地指标,成为零碳理念的生动展示窗口。
跟踪支架系统(光伏树),具有逐日功能,每棵光伏树安装8块组件,为验证不同逐日系统效率,分别采用双轴跟踪系统和单轴跟踪系统。其中,双轴跟踪系统能够实时调整角度,确保光伏组件始终正对太阳,从而最大化光照利用率。
柔性支架系统,则采用低松弛预应力替代传统的型钢檩条承载光伏组件,相比于常规的固定支架,柔性支架具有可安装容量大、高净空、大跨距,少遮挡等显著优势,使电站中的光伏组件通风效果更优,系统发电量更高。
在光储充一体柜模块,采用一体化集装箱设计集成储能电池、PCS等单元,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源储荷储”协同,配置的储能系统在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调度下,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稳定性。
在智慧运维模块,无人机巡检搭配高清设备精准采集数据,智能清洗机器人自主作业,保障了光伏电站的高效运维与安全运行,彰显智慧运维价值。
此外,创维光伏的智慧运维还包括自主研发的智能监控平台、多维度发电分析、智能诊断、数智化应用等内容,可以开展资产增值、碳排核算、绿证交易与碳资产管理,同时布局电力交易、虚拟电厂及多元化增值服务。
如今,创维光伏零碳智慧园区实现了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二氧化碳减排,环境效益显著。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从园区实践到行业赋能,当全球都在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探索方向时,创维光伏零碳智慧园区呈现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零碳解决方案。
03
从分散到聚合的未来方向
未来,零碳园区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
根据零碳园区建设要求,国家级零碳园区已经形成了以“单位能耗碳排放”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对于各个园区而言,关键是如何利用自身资源达成零碳目标。
零碳园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内的“风光水地热”等清洁资源,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储能、充换电站等“源网荷储充”业态,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但更多是分散发展,独立运营。
截至2024年底,我国工商业光伏累计装机已经230GW,工商业储能也达到了约15GWh,并且还在快速增长。
如果说分散发展是1.0版本,那么如何将分散的资源进行聚合管理,实现多端协同,发挥集约效应,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将是未来2.0阶段的重要任务。
这方面,创维光伏零碳智慧园区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在光伏、储能、充换电站、智慧运维等硬件方面,零碳园区要不断探索新产品、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最大程度降本增效。
在运维管理、虚拟电厂、能碳管理等软能力方面,零碳园区要不断完善方法体系,顺应能源结构调整趋势、尤其是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大数据、大模型、人工智能等先进工具,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最大化。
总之,零碳园区需要聚合更多的资源,需要搭建更加智能化的管理,才能发挥更大的全周期价值。
无论是新建园区的建设,还是存量园区的改造,零碳园区从前期规划、设计、建设到后期的运维、管理,尤其是如何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正在成为一门技术活,商业壁垒也越来越高。
创维光伏这样的新能源服务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分布式项目场景和园区资源,同时还沉淀了成熟的智能运维体系,在零碳园区的开发建设浪潮中,先发优势明显,并正在从单一的光伏产品供应商转型为综合的零碳生态构建者,迎接零碳园区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