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 返回

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重塑储能格局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全国商报联合会 发布时间:2025-07-1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全球领先的 720V 高压固态钠盐电池于 2025 年 7 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意大利之后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该项目由内蒙古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主导,总投资 35 亿元,分三期建设,全部达产后将形成 3GWh 产能,年产值预计达 60 亿元,成为全球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固态钠盐电池生产基地。

技术突破与核心优势

本质安全性能

电池采用固态陶瓷电解质,核心组件由耐高温、不燃烧的无机盐和无机金属材料构成,不含任何可燃物。

量产前的极端测试显示,电池在 12.7 毫米重机枪点射、强碰撞或明火燃烧下均无爆炸、无自燃,仍能正常工作,被美刊《能源技术评论》称为 “电化学储能中最安全的电池”。

其固态电解质设计从根本上杜绝了液态电解质的泄漏和燃烧风险,为电网储能、军事设施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提供了可靠选择。

宽温域适应性

电池工作温度范围覆盖 - 40℃至 85℃,在内蒙古根河(极寒)和新疆吐鲁番(极热)的示范项目中,连续运行一年半以上性能稳定,尤其适合高纬度、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下的通信基站、新能源电网储能等应用。

这种特性打破了传统锂电池在低温下性能衰减的瓶颈,为北方地区清洁能源消纳提供了新方案。

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电池原材料以氧化铝、氯化钠等国产大宗商品为主,无贵金属依赖,所有生产设备和工艺均实现国产化。

例如,关键组件陶瓷电解质管采用特种氧化铝制备,通过 “陶瓷功能结构一体化” 技术实现钠离子高效传导,相关技术突破打破了欧美企业的长期垄断。

项目整合了鄂尔多斯当地的化工、机械加工等配套产业,形成从原材料到储能系统的完整产业链。

长寿命与低成本

电池循环寿命超过 4500 次(80% 放电深度),使用寿命长达 15 年以上,且可 100% 回收循环利用。

相较于锂电池,其原材料成本降低 50%,系统集成后度电成本优势显著。以 1MWh 储能电站为例,采用钠盐电池可节省 30% 以上的初始投资,并通过免维护设计大幅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量产规模与应用场景

产能布局与产业带动

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产能 300MWh,重点布局系统集成;二期形成 1.5GWh 产能,实现陶瓷电芯全产业链生产;三期建成 3GWh 产能,覆盖电解质、电芯到储能电站的完整链条。

达产后可满足约 60 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并带动鄂尔多斯形成 “源网荷储一体化” 新型电力系统,预计新增就业岗位 2000 余个。

多元应用场景落地

电网储能:通过 “削峰填谷” 平抑新能源波动,已在鄂尔多斯工业园区试点 “绿电进园区” 项目,将光伏余电存储后供企业夜间生产,降低用电成本 20% 以上。

极端环境设施:与中国联通合作在根河、吐鲁番建设通信基站储能系统,解决了传统锂电池在极寒 / 极热环境下寿命短、故障率高的难题,保障通信网络全天候稳定运行。

军事与应急保障:凭借高安全性和宽温域特性,成为边防哨所、野战基地等场景的首选储能方案,相关测试数据已通过军方认证。


行业影响与战略价值

重塑全球储能格局

中国固态钠盐电池的量产,打破了欧美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相较于美国 GE 和意大利索科公司的同类产品,建亨奥能的技术路线更具成本优势和环境适应性,其产线自动化率超过 95%,良品率突破 85%,在规模化生产效率上领先国际同行。

这一突破推动中国从储能技术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相关 “生态公路” 建设标准已被纳入《澜沧江 — 湄公河可持续交通合作倡议》。

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钠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可显著降低储能领域对锂资源的依赖。以年产能 3GWh 计算,每年可替代约 10 万吨碳酸锂需求,减少采矿环节碳排放超 50 万吨。

同时,其可回收特性助力构建 “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的循环经济模式,为全球储能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样本。

边疆经济与国防融合

鄂尔多斯作为生产基地,依托当地丰富的盐湖钠资源和电价优势,形成 “资源 + 制造 + 应用” 的闭环。

项目不仅带动蒙古族聚居区就业,还通过军事领域应用增强边疆地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协同共进。

这场由固态钠盐电池引发的储能革命,不仅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注入新动能,更以 “安全、环保、低成本” 的技术路径,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 “中国方案”。

正如小清河通航量刷新纪录、勐关高速重塑西南开放格局一样,内蒙古的这一突破正推动中国从 “电池大国” 向 “能源革命引领者” 加速迈进。

分享到:

关键字:钠盐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