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不断攀升,氢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长及资本推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氢能产业蓬勃发展,众多氢能企业纷纷加快上市步伐,试图在资本市场中抢占先机。
今年以来,氢能“独角兽”国氢科技、风冷氢燃料电池头部企业协氢新能源、氢能重卡头部企业质子汽车、新能源重卡(包括氢能重卡)新势力司凯奇、独立膜电极供应商领先企业鸿基创能、质子交换膜头部企业未来氢能、催化剂领先企业济平新能源等氢能企业陆续冲刺IPO,折射出整个氢能产业的发展态势。
氢能企业上市升温
2025年氢能企业再次迎来IPO热潮。
6月30日,司凯奇正式以股票代码“SCAG”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标志着这家深耕新能源重型商用车的零碳技术提供商,成功开启全球资本化进程。在氢能领域,公司拥有氢燃料电池技术,已完成多款新能源汽车卡车的设计、生产和测试,如氢能源插电混牵引车“银河Ⅲ”,广泛应用于物流、采矿和港口运输等场景。
同在6月,鸿基创能和未来氢能也有重要上市进展。6月27日,鸿基创能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海通国际、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作为全球领先的独立膜电极供应商,鸿基创能在催化剂涂层质子膜(CCM)及膜电极(MEA)的研发、量产及商业化方面表现卓越。2024年,其膜电极在全球市场销量占比达23%,在中国市场市占率达46%,位居国内第一。
未来氢能科创板IPO同样获上交所受理。公司依托东岳集团氟硅材料产业园区和完整的“氟、硅、膜、氢”产业链,主营氢燃料电池质子膜、水电解制氢膜、液流电池膜等产品。其质子交换膜生产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产线,可满足全国市场60%的需求,被称为“氢能第一膜”。
此外,惠州市华达通气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科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国氢科技、协氢新能源、质子汽车、先导智能、济平新能源等企业也都在积极推进上市进程,分别处于上市申请获受理、启动IPO辅导等不同阶段。
上述企业业务涵盖高纯氢生产销售、质子交换膜研发制造、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制氢装备研发、风冷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无人机业务、新能源商用车制造、氢能智能装备等多个领域,上市将有助于其完善氢能产业资本市场布局。
自2020年亿华通登陆科创板以来,氢能企业前赴后继冲刺IPO,目前已有国鸿氢能、重塑能源、国富氢能、金源氢化登陆港股,但整体成功案例较少。
然而资本热度难掩企业盈利困境。根据已上市企业财报,氢能企业普遍深陷亏损泥潭。例如,亿华通2024年净利润亏损约4亿元,亏损同比扩大超87%;国富氢能2024年净利润亏损约2亿元,亏损额同比增长186%。
多元场景应用释放市场潜力
氢能源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具有来源广泛、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等显著优点。它可以通过水电解、化石燃料重整、生物质气化等多种方式制取,氢能源的能量密度极高,每千克氢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可为各类交通工具和工业设备等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氢能源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产氢大国。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3年,中国氢气产量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年产量已达3550万吨,为全球氢能源市场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披露,2024年,氢能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向大规模、高效率方向持续突破,支撑氢能示范应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位。截至2024年底,各地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超12万吨/年,建成加氢站超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各领域试点示范取得积极进展。
从区域分布看,氢气的生产和消费主要分布在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等传统重工业所在地区,合成甲醇、合成氨氢气消费量占细分氢气消费领域前两位,分别约995万吨和950万吨,占比27%和26%;炼化和煤化工氢气消费量分别约600万吨、405万吨,占全国氢气消费量16%和11%。其他氢气消费分布在交通、供热、冶金等多个不同领域。
电力应用上,多类型燃料电池发电和热电联供装机规模超2万千瓦;百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电氢双向转换装置开展示范应用;百千瓦级高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制成功;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完成燃烧器掺烧30%氢气全尺寸全温全压试验;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完成整机试验验证。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H级燃气掺氢发电机掺氢技术不断成熟,以及6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10%以上掺氨的工业化应用实践,绿氢在电力领域的应用潜力将逐步得到释放,特别是在大型沙戈荒基地配套煤电降碳、零碳产业园区实现新能源可靠替代等场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