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标准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标准化在推进气候、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加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围绕能源智慧化转型需求加快完善相关标准,推进能源资源绿色勘查与开发标准化,织密筑牢能源安全标准网。近期,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提出构建符合国情、基本完善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首次系统全面绘制了能源领域在内的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全景图”。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领域是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我国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是“碳达峰十大行动”之首。另一方面,能源行业是对全球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产业,能源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因此,加快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亟需加强统筹和协调,完善能源领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标准体系。
一是优化“存量”,修订完善既有标准。作为能源大国,我国能源标准种类齐全、数量繁多。以往能源标准研究制定过程中,主要考虑能源开发、利用和管理需求,而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因素考虑不足,应在后续能源标准修订过程之中,充分考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等需求,修订有关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比如,修订能源计量和能耗限额标准时,体现降碳要求,增加碳监测规定。而其他领域涉及能源的标准,也应将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气候韧性的要求进一步体现,增强标准先进性、科学性和适配性,实现与时俱进。比如,区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标准修订时,应考虑净购入电力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为不同属性的电力溯源和排放核算提供技术依据,更好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二是拓展“增量”,加快编制有关标准。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发展均存在巨大标准需求,有许多领域和环节空白较多、短板不少。围绕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统筹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加快构建完善节能降碳、非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源头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研究火电机组、油气田、煤矿井等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加快研发新兴领域节能降碳标准,支撑能源领域低碳产业化和产业低碳化。围绕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统筹长期缓性风险和突发急性风险,加快水电、电网等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标准,加快研究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标准,研发城市电力系统气候韧性、区域能源系统气候韧性风险识别和评价标准,开发能源系统应对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设置等级规范和响应机制标准,开发能源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评估标准,支撑控制和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
三是突出“急需”,着力解决实践需要。能源领域应对气候标准、应对气候变化涉能源标准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分阶段、分优先序稳步推进。着眼于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发展紧迫需要,应坚持急用先行原则,加快制定电力、煤炭、原油、天然气、燃油和氢、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和认证标准,开发氢、光伏等产品碳足迹分级标准,加快氢能、绿氨绿醇、可持续航空燃料、新型储能等领域标准供给,完善能源清洁替代、零碳绿电园区、绿电直连、绿电交易和认证、虚拟电厂等标准体系,加快制定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标准、火电机组烟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与装备标准、二氧化碳驱油驱气技术标准,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着眼碳市场、碳普惠发展需求,加强能源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方法标准,制定能源企业碳资产管理标准规范。
四是强化“协同”,提升标准“含气量”。推动能源主管部门与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等部门工作协调,健全有关工作机制,探索制定标准化工作指引,形成标准化工作合力。加强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源领域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交流合作,加强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和标准化工作推动。健全有关标准化激励和动员机制,充分调动能源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的积极性,加强交叉学科、跨领域问题研究,构建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工作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强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动绿电直连、绿电认证、能源碳足迹因子等有关标准国际衔接和互认,提升标准规则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