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以“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零碳园区建设绘制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通知》明确了零碳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并部署了8方面重点任务,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指明了方向。
对园区建设提出技术指导
产业园区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实现“双碳”目标,产业园区绿色转型箭在弦上。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零碳园区通过采取系统性降碳措施,能够集中解决工业企业高耗能、高排放的难题,形成规模化减排效应,加速推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零碳园区建设也是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新能源就地消纳、电力市场机制改革等政策创新的试验田,是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智能微电网、绿电直连的最佳试验场,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那么 ,建设零碳园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通知》明确,建设零碳园区需要满足四方面基本条件:一是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视情可拓展至近年来新建设的省级新兴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二是建设范围可以是园区整体,也可以是有明确四至边界的“园中园”;三是园区应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四是园区应在3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事故或其他社会不良影响事件。
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通知》则提出3方面支持举措。
资金保障方面,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零碳园区建设。
服务保障方面,支持园区多渠道引入外部人才、技术和专业机构,服务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产品碳足迹认证等。
要素保障方面,强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园区范围内创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探索实施区域审批或项目备案。加强新建园区、新能源电源、供电设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此前,部分地区和行业部门已进行了一些零碳园区建设的有益探索,但从总体上看,仍缺乏得到各方广泛认可的统一建设标准。《通知》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空白,对零碳园区的建设提出了统一、清晰的技术指导。”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潘小海说。
“要实现零碳,园区必须综合采取绿色电力直接供应、科学配置调节性资源、强化需求侧管理等多种方式,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将为新能源供给消纳提供新模式新实践。”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当前碳排放要求正逐步融入国际贸易规则和供应链体系。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大幅降低产品碳足迹、增强‘绿色竞争力’。”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持续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创新,在试点探索、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积极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则会指导各地区推进工业园区的低碳化改造,推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零碳园区。国家能源局也在指导各地区加强零碳园区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推动园区供用能模式变革。
加速在各地落地生根
据了解,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产业园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同时,也正加速在各地落地生根。
今年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零碳园区建设。
例如,《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到2027年,力争在全省打造一批零碳工业园区,在零碳路径探索、场景打造、统计核算、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激发新的增长动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今年遴选15家基础较好、意愿较强、潜力较大的园区,围绕能效水平标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供给零碳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运营管理数智化六个方面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到2027年底完成10家以上零碳园区项目的建设与验收。
在打造零碳园区的过程中,无锡还将同步推进零碳工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虚拟电厂、零碳服务机构4大配套行动,明确到2027年建成20家以上零碳工厂、10个以上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培育20家注册虚拟电厂,引进10家省级以上绿色低碳相关创新平台。
《西安市支持光伏产业链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广光伏零碳工厂和园区。发挥西安科创资源优势,借鉴榆林科创新城利用光伏、氢能、地热等建设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模式,遴选10家单位开展零碳(低碳)工厂和园区试点建设,推动分布式光伏、氢能、智能微电网、新型储能、绿电聚合供应等低碳技术落地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这折射出当前各地对零碳园区建设的积极态度。
“从政策制定到落地实施,零碳园区建设正在全国快速推进。”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近日表示,按照规划,“十五五”期间我国将建不少于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在地方层面,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等省份已率先行动,要求各市推荐1-2个园区至省级层面,预计每个省份将建设15-20个省级零碳园区。
此次《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对地方推荐园区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统筹考虑产业代表性、综合示范性、碳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如何避免走弯路
虽然目前各地对零碳园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在这阵热潮之下,地方和企业也需要更多审慎的思考。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忠表示,建设零碳园区是贯穿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全过程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必须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特点,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现阶段,我国不同类型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尚不均衡,在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预测预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新能源全面入市、绿电直连等关键领域改革也刚刚起步。同时,我国产业发展格局和能源供需结构持续深刻调整,需要因地制宜把握好零碳园区建设的“时、度、效”。
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看来,各地对零碳园区的认识尚未统一,概念、目标表述差异大;建设路径不清晰,类型划分、推进侧重点缺乏科学指引,抵消机制也不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地区间标准差异大,项目遴选与效果评价指标难有效支撑工作。
对于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零碳园区,如何避免走弯路?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刘晶宁曾表示,零碳园区的建设离不开大量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接入。因此,应优先布局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同时,若所在地区具备健全的电力市场机制,也有利于园区内企业通过灵活调配用电时间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提升园区整体能源系统的稳定性与经济性。零碳园区的落地不仅需要资源和技术,更离不开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系统协同。尤其是在园区初期建设阶段,地方政府若能通过各项激励机制为项目“减负增效”,将显著提升企业入驻意愿和园区建设效率。
“零碳园区的可持续运营,核心在于绿色投入是否具备实际经济回报。”刘晶宁建议,各地在零碳园区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因园施策。可将零碳园区划分为“探索试点期-机制成熟期-示范复制期”等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园区建设。地方还应根据零碳园区评价标准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和动态退出机制,确保零碳园区做到名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