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图片新闻 返回

从规模扩张到全球实战:储能出海面临综合能力大考——交付篇

作者:卫储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7-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以来,全球储能政策密集调整,如美国7月3日通过最终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H.R.1),对清洁能源补贴和电动汽车税收优惠进行大幅削减、“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 限制条款进一步细化、多轮关税加征、欧盟更新碳规则等政策波动,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剧增,由此引发了“抢装潮”。为抢抓政策窗口期,企业被迫缩短交付周期,压力陡增。

在此高压与不确定性交织下,企业破局需以科学备货抗时效之压,以硬核技术守品质之门,以批量交付破峰值困局,方能在政策波动期构筑高可靠交付护城河。

科学备货抗时效之压

科学备货并非盲目囤积,而是指通过战略性备货规划来消解政策不确定性,保障“按时交付”。

企业需要强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可组织各部门,如产品、技术、质量等管理人员成立采购委员会,从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供应商优化、技术应用、风险防控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协同等多维度着手,构建一个敏捷、韧性、高效且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从而优化备货采购决策。

同时,企业可基于客户项目规划数据,提前6个月锁定海外合作厂商的产能。然而,海外厂商自身产能波动、上游供应链中断、政策变动等不可控因素,使得单纯锁单仍面临无法按时交付的风险。因此,在锁定产能的同时,对关键物料进行前瞻性、针对性的战略备货成为必然选择。

为支撑这一策略,企业在合规前提下,锚定实现原材料100%国产化的目标,从根本上降低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断供风险;选择具备强大产能的国际知名供应商,并与多家供应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合作供应商处建立战略原材料的专属安全库存,避免单一供应商导致物料短缺,订单无法交付。此外,企业可建立跨境供应商管理库存体系,在美国、意大利、英国、韩国、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处布局仓库网络,解决售前售后支持与本地化交付难题。


硬核技术守品质之门

在全球交付竞争中,质量是穿透周期性壁垒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通过核心技术突破适配瓶颈,提升产品性能,确保“按质交付”。

为确保产品在极端场景下稳定安全运行,企业必须对标准产品进行二次加工改造。储能系统出海面临高温、高湿、沙尘、盐雾等严苛环境,以储能消防产品为例,现有部分标准产品仍存有缺陷,如欧版KENTEC主机在标准配置中,电阻和二极管缺少热缩管保护,影响电气绝缘性能;锁芯与门板处于非等电位状态,增加了触电和电磁干扰风险。然而,企业进行二次改造会显著增加人力、物力等各种生产成本,尽管二次加工是进军储能市场的关键步骤,但其带来的高额成本已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

为此,将“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引擎”,企业要以硬核技术驱动自主研发,从根源上提升产品适配性,减少对二次加工的依赖。

聚焦储能消防领域,企业可通过技术攻关,研发能适应各类极端环境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高湿环境,产品密封结构采用发泡密封垫,并选用符合UL标准材质,保障其在长期湿度>95%的严苛条件下密封稳定有效,对气溶胶药剂封装采用pe密封袋单独防护。针对出口产品长时间海运运输,以及储能项目靠近沿海等高强度腐蚀环境,产品上的金属部件采用304不锈钢基材,并优化表面处理工艺,确保通过UL 2775、EN 15276等标准中的盐雾腐蚀、湿硫化氢气体混合物腐蚀等测试。通过上述自主研发,企业可有效规避二次加工风险,增强产品的全球适应能力,从而为按质交付与顺利出海提供坚实保障。

批量交付破峰值困局

国际市场的政策波动引发“抢装潮”,企业需以强大的批量交付能力为支撑,化解跨境交付风险,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系统性协同三大关键环节。

在储能供应商协同端,企业要筛选具备充足生产能力的合作伙伴,推动建立产能与库存双重保障机制:以弹性产能应对订单峰值,在国内外枢纽仓储备战略库存。此外,同步实施驻厂质量巡检机制,确保物料供应持续稳定且质量可靠。

企业端可搭建智能仓储体系,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提效。一是通过引入智能扫码系统,实现3秒内入库识别与动态储位分配,出库时完成“零延迟”校验并实时更新库存,显著提升发货准确率并压缩订单响应周期;二是夯实仓储硬件根基,采用模块化货架与立体化布局,将存储容量提升100%以上,使核心产品备货量达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覆盖85%以上客户需求,为规模化交付提供保障。

终端交付环节则依托技术赋能团队。企业要组建经专项认证的工程师队伍,对团队成员开展常态化培训,编写项目交付指南,并搭建远程支持系统——现场人员依据工况实时调取最新操作指引,后端技术专家在线协同排障,确保复杂项目一次性交付成功,将技术力量转化为落地执行力,彻底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国际市场政策波动带来一系列储能出海风险和隐患,交付能力已从“竞争筹码”逐渐转变为“生存命脉”。企业以科学备货、硬核技术与批量交付能力构筑的“高可靠交付护城河”,可有效抵御交付高压的冲击。然而,当产品成功出海后,面对全球储能市场的复杂应用环境和严苛售后要求,“售后高压”的挑战才真正开始。瞄准这一出海挑战,如何构建一套高效、响应迅速的全球售后维保体系,以化解产品交付后的长期运营风险,保障品牌声誉与客户满意度,将是接下来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议题。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出海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