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今年1月起,我国首部能源法正式施行,提出“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明确鼓励发展智能微电网这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微电网是由多个小型发电设备、能量储存单元和能量管理设备组成的小型电力系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能和风光发电系统结合,助力优化用能结构。
在用电大省江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多元路径,促进微电网更好发挥作用。从全链条管控平台,到车网互动(V2G),再到场景化创新……多元实践已在江苏多地铺展开来,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更强动能。
全链条管理平台助力微电网智能化运行
7月14日,在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0.5万千瓦/1万千瓦时储能项目现场,南通供电公司开发区供电服务中心员工检查了微电网中光伏等设备的使用情况。6月28日,该项目并网投运,并接入南通市微电网管理平台。在通富微电子的车间里,0.5万千瓦光伏与1万千瓦时储能设备在微电网管理平台的调控下有序运转。接入微电网管理平台后,该企业每年可节省电费450万元。光伏发电与储能设备在平台的优化调控下,帮企业降本增效。
4月中旬,南通供电公司承建的南通市微电网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在电网侧实现对全市微电网用户发展情况和资源规模的监测,并能实时分析最大上调、下调能力,评估新能源消纳率、自平衡率等指标。这是江苏省首个覆盖“源网荷储碳”全链条的市级微电网管理平台。
2024年10月,《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明确提出,加快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能源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新能源与负荷、储能的聚合和调控,提高分布式新能源自消纳水平和可调节资源开发水平。
南通供电公司按照“顶层设计+终端赋能”的思路,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基于南通市微电网管理平台开发了“源网荷储”客户侧管理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投资成本高、内部资源协调困难等问题。该公司以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运行管理策略,助力企业建设运营微电网,充分发挥微电网在保供、促安、提效、降本、增绿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并不清楚该怎么搭建、用好一个能源管理系统,这个平台相当于一个免费、专属的人工智能管家,我们只需根据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系统中选择合适的运行策略,剩下的交给它就可以了。”通富微电子厂务负责人吴品忠说。
今年5月,江苏工商业分时电价新政出台,“源网荷储”客户侧管理平台的降本增效作用愈发凸显。平台经过分层控制,实现微电网负荷的可平移、可调节、可中断,并调动微电网主动响应价格信号调整用能,既为企业降低了成本,又让大电网负荷曲线更平滑。
车网互动实现移动式电源灵活调节
如果说南通的探索侧重“固定式”微电网,那么常州则在“移动式”微电网领域打开了发展思路。常州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确定的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之一,拥有20余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400余家动力电池及配套企业。据统计,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搭载“常州芯”。如果这些车辆全部具备V2G功能并参与放电响应,电网就相当于有了一个百万千瓦级的移动“充电宝”。
除私人新能源汽车外,充电量大、电池容量高的新能源公交车也已加入V2G行列。目前,常州有390辆新能源公交车,共聚合1.5万千瓦可调负荷,在为电网调节提供支撑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2024年,依托《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常州建成江苏首个“停电+充电”一体化平台——“常畅充”平台。车主在手机上就可查看周边充电桩的点位分布、收费标准和空闲端口,查找距离自己最近的点位充放电。这种“车-桩-网”的深度协同,让微电网从固定布局走向动态协同,成为连接分布式能源与大电网的纽带。
目前,常州已建成全国首个新型站网互动示范中心,构建智慧用能、共享换电、网储互动、车网互动、移动充电等多种应用模式,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10万个,形成“5分钟充电圈”,最大充电负荷接近20万千瓦,为车网互动奠定坚实基础。
多场景创新让分布式电源协同发力
3月17日,随着信义光伏(苏州)有限公司智能微电网项目建成投运,苏州地区首个大规模自平衡微电网在张家港落地。这座集余热发电、光伏储能、智慧调控于一体的能源“智慧岛”,能够自主维持内部发电与用电之间的动态平衡,为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苏州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容量达554万千瓦,居全省第一。然而,分布式电源的大规模接入也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近年来,国网江苏电力因地制宜,在苏州打造16个覆盖智能制造、车网互动等5个领域的微电网示范项目,按照“按需定制”的思路,让分布式电源从零散接入变为协同发力。
国网江苏电力在微电网示范项目上的创新,始终紧扣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在技术应用上,2024年9月投运的华昌能源“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整合了36千瓦分布式光伏、915千瓦氢能发电系统以及200千瓦/200千瓦时储能装置,年发电量达13.5万千瓦时,满足园区30%的用电需求,年节省成本15万元。2024年11月,仓环铜业智能制造微电网通过了全省首次能力测试,实现最大6200千瓦负荷下调,占用户最大负荷的40%以上,验证了微电网在工业场景的调节潜力。
微电网的应用场景还从陆地延伸到了海洋。2024年年底,全国首个近零碳港口微电网在连云港建成,集成0.52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0.5万千瓦新型储能设备,实现货轮从进港靠泊到货物装卸、运输全过程的近零碳排放。
在这一智能微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国网江苏电力联合港口设置了自主经济运行、安全离网运行、参与需求响应、支撑电网互动等四种典型运行模式。在光伏电量大发时,微电网控制港口充换电设备提升充电功率,消纳新能源电量;电动重卡换电系统与混合储能电站协同运行,在电价谷时充电、峰时放电,为港口减少了成本支出。
今年,国网江苏电力配合政府推动微电网高质量发展,完善储能、充电桩、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入市机制,力争完成5类100个典型项目建设,打造工业、园区、交通、港口、乡村等多场景示范工程,让微电网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活力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