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翻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半年报”,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亮眼——产销量双双突破690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40%,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出口实现75.2%的增幅。不止于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汽车产业的蓬勃活力更藏在高效的生产节拍和持续焕新的科技中……
创新涌现,激发产业活力
7月16日,在北京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湖南视比特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新产品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这是我们自研的漆面缺陷检测与磨抛修复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成像及人工智能质检技术,外观缺陷检测精度可达0.15毫米,目前已实现深度应用。”企业研发工程师葛俊辉说。
让创新扎得更深,推动每个细节提质,是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写照。行走在汽车产业一线,这样的感受更为明显。
这里有人工智能对生产流程的赋能——
走进赛力斯超级工厂,1600多台智能终端与3000多台机器人协同运作,生产自动化率达到100%;在长安数智工厂的总装车间内,机械臂和高节拍重载自动导向车协同配合,一辆辆不同颜色和配置的车辆依次下线……这座全域5G的人工智能柔性制造超级工厂广泛应用了40余项先进技术,让生产更智能、更低碳、更高效。
这里有对市场的洞察、对性能的追求——
如果家在东北地区的电动车用户,既希望电池有好的耐低温性能、又能有不错的续航和快充能力,应该怎么办?在链博会宁德时代展台,系统工程师陈柏松给出了答案:“通过一个电池包组合两种电池,可以得到综合性能更优的产品。这就是我们创新推出的骁遥双核电池。”
从电池、操作系统到智能座舱,精准捕捉用户需求,产业链上创新迭出。“依托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优势,中国形成了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在这里,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相关企业能够快速验证创新方案,使得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赛迪研究院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业佳说。
开放合作,共享“链”上机遇
年初以来,汽车产业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
供应商与主机厂互融互嵌。宁德时代在赛力斯超级工厂的两条高端电池包产线正式投产,产线紧邻整车装配线,电池可以做到“即产即装”;小鹏汽车与华为联合研发推出车载AR-HUD,让前挡风玻璃化身“智能第一屏”……
“产业链协同有助于整合各方技术优势,加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小鹏汽车副总裁陈涵说,小鹏通过建立“研发投入-技术突破-生态反哺”的价值闭环,实现与合作伙伴深度互利共生。
产业链上下游紧密相连。7月15日,宝马宣布与中国科技企业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高效的创新生态持续构建。在湖北,东风汽车牵头成立了省级车规级芯片创新联合体。“我们与超过300家合作伙伴共建了12个产业创新联盟,推动整体创新效能不断提升。”东风汽车采购管理部副总经理徐斌说。
车企开放创新中心共研共创、零部件商整合上下游协同研发、产学研用加速融合……正是因为开放合作,汽车产业的创新效率进一步提升,产业的韧性不断加强,提质升级效果显现。
健康发展,坚定“品牌向上”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格局加速重构,汽车行业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内卷式”竞争让行业盈利状况持续承压,“增量不增利”的困境亟待突破。
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汽车行业利润率4.3%,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5.7%的平均水平,仍然偏低。针对行业出现的问题,有关方面及时出手——
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倡议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发布,要求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车企需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拟出台标准规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一系列政策举措释放加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当下,重塑市场秩序初见成效——
多家车企负责人重申坚决反对“价格战”,强调以苦练“内功”破除“内卷”;17家重点汽车企业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相应行动持续推进;一些车企主动调低销量目标,放弃野蛮增长……
“新能源汽车不能只做‘量的冠军’,更要成为‘质的标杆’。只有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驱动,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