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日,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无线通信局完成了2025年无人机基站采购项目,这一事件成为通信行业的热点。
项目历时近四个月,经历了三次招标波折,最终由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佰佰才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标,采购规模为18套无人机基站,总金额360万元(不含税),最高限价设定在20万元/套以下。
这一集采不仅标志着运营商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探索加速,更引发了对小基站行业整体发展的深思:在采购量下滑的背景下,低空经济能否成为新增长引擎?
历经波折终于尘埃落定
项目概况显示,本次集采从2025年3月启动,首次招标因中标候选人测试失败而流标,第二次因投标人不足三家再次失败,最终在第三次招标中尘埃落定。项目划分为两个标包,允许跨标包投标,但严格禁止转包或分包。具体标包划分如下。
招标过程突显了小基站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运营商集采日益严格,且采购量呈现下降趋势。行业专家指出,本次集采是将应急通信业务与无人机场景结合,看似创新,却未带来显著增量。
根据行业反馈,类似集采(如中国移动的扩展型皮基站项目)均聚焦于国产化和自主可控,采购量较2022年一期下降。究其原因,网络建设已进入深度覆盖和融合覆盖期,运营商集采主要集中于信号补盲的直放站和室内容量补充的皮基站。
随着覆盖完善,整体采购量逐步下滑,短期内市场增量空间有限。企业需应对投标不确定性、技术门槛提升等挑战,而非盲目期待规模扩张。
机遇与挑战并存
低空经济的崛起为小基站行业带来新机遇,但市场空间需审慎预期。低空经济涉及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场景,这些应用依赖稳定、低延时的通信网络,理论上需要大量小型化、轻量化的无人机基站来支持低空覆盖。
然而,行业现状表明,挑战大于机遇。
一是技术挑战。无人机基站与传统应急基站在输出功率、功耗、设备体积、回传网络等方面差异显著。企业需具备软硬件全栈自研能力、深厚专利储备和全国化技术支持,才能满足严苛的环境防护和效率要求。
二是市场瓶颈。低空经济前期以城市室外场景为主,主要依赖宏基站覆盖,小基站仅作为补充。行业数据显示,类似集采采购量少,且运营商预算有限。相关行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采购量下降趋势难逆转,需依赖AI RAN等突破性技术才能带来改观。
市场空间短期受限
中长期潜力可期
基于行业趋势和政策动态,我们对低空经济给小基站带来的市场空间进行分级预期。
短期(1-2年):增量有限,重在技术沉淀。当前阶段,低空经济处于试点期(如广州低空飞行平台测试、哈密市无人机巡查项目),小基站需求零星。采购量预计维持低位,运营商集采以“补盲”为主,市场规模年增长率或低于5%。企业应聚焦技术积累,如优化功耗和轻量化设计,以降低卫星回传成本,避免盲目扩张。
中期(3-5年):温和增长,政策驱动初显。随着低空经济政策落地,无人机物流和城市管理应用普及,小基站需求将逐步释放。核心驱动包括5G-A技术成熟(如通感一体天线)、AI融合提升效率,以及地方投资。企业需布局创新产品,如通感一体天线,以适应空地立体覆盖需求。
长期(5年以上):爆发潜力,生态协同是关键。若AI RAN和低空监管体系突破,低空经济将从试点转向规模化,小基站成为核心基础设施。企业需向系统方案服务商转型,利用AI智能体实现资源动态编排,以抓住智慧商超、应急响应等场景机遇。。
总之,中国电信此次集采是低空经济下小基站行业的缩影。短期内挑战主导,采购量下滑抑制增量;但中长期在技术革新和政策红利驱动下,市场空间可期。行业企业应强化自研能力、拥抱AI与5G-A融合,并积极参与生态协同,以熬过阵痛期,迎接未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