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当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涌入2025年,储能产业在经历数年狂飙突进式的扩张后,正步入一个以技术迭代、市场分化与政策重构为特征的理性发展阶段。
上半年,锂电巨头引领产业链新一轮产能扩张后也重新回归理性,背后的逻辑是,在政策、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的生存策略从"规模扩张" 转向 "价值深耕",行业在高速增长中进入深刻的自我调整期。
01
上半年超4800亿元聚焦储能产能扩张,新增产能1700GWh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储能产业链包括公示、签约、在建、投产的产能项目共计236个,计划总投资达4870.13亿元,设计年产能1700.636GWh。
从细分领域看,这些项目涉及了锂电池、储能系统集成、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半固态电池、PCS、BMS、铅炭电池、铅蓄电池、钛锂电池、电池回收等领域。
其中,占新型储能装机绝对主导地位的锂电池储能仍一家独大,新增产能项目数量和计划投资金额仍居首位。
从项目数量看,锂电池储能新增产能项目共84个,储能系统集成项目其次,共35个;液流电池产能项目数量排第三,共33个,另外,钠离子电池和固态、半固态电池产能项目个数分别为26个、28个。
从投资金额看,锂电池新增产能项目计划总投资达2820.91亿元;钠离子电池产能项目计划投资金额第二,为456.35亿元;系统集成项目计划投资金额排第三,为455.86亿元;另外,液流电池新增产能项目计划投资295.74亿元,固态、半固态电池产能项目计划投资378.7亿元。
从设计年产能看,新增的锂电池储能项目设计年产能最大,为1124.7GWh;系统集成项目产能规模第二,为271.1GWh;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产能第三,为78.5GWh;另外,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和固态、半固态电池产能项目规模分别为49.6GWh、59.5GWh。
02
锂电池储能向高端产能倾斜
近几年,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助推新型储能装机高速发展,资本与大量企业的纷纷加码使得占主导地位的锂电池储能产能疯狂扩张,成为能源领域的焦点话题。
自2023年起,该领域便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出清和去库存成为行业难题,工信部等部门出台政策,引导储能企业减少单纯追求产能扩张的制造项目,2024 年,储能行业新产能投建项目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均较2023年大幅下降。
然而,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宁德、亿纬、中创、海辰、鹏辉、阳光、阿特斯、赣锋等纷纷开启新的扩产投产计划。
这一趋势延续到2025年,上半年,锂电池储能行业却迎来了新一波扩产热潮,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远景能源、欣旺达、瑞浦兰钧等锂电头部企业纷纷“官宣”产能建设项目新进展。
其中,宁德时代上半年在福建、山东、河南、重庆等地的锂电扩产项目达9个,规模达327GWh,包括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扩建项目、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三期、四期项目、山东时代储能及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设计年产能均为60GWh,宁德时代东营零碳产业园项目、罗源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一期)设计年产能也达到了60GWh。
此外,中创新航在福建、四川、江苏、湖北的新增产能超85GWh;瑞普兰钧在重庆、浙江新增了75GWh产能扩张项目;比亚迪在广西、山东、广东、湖南实施了4个扩产项目,规模达46GWh。
锂电池、系统集成头部企业引领新一轮扩产潮主要有4个原因:
首先,价格战之下,头部企业凭规模优势与二三线企业的业绩差距拉大,资金充足,扩大产能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快速交付能力。
其次,2024年以来,储能行业经历初期的淘汰赛后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市场份额逐渐向头部优质企业集中,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产线接近拉满,为应对交付期限,急需扩充产能。
第三、136号文件规定,6月1日后并网的增量项目,完全通过市场竞争确定电价,这一规定使得大量项目为规避电价波动风险,集中在“531节点”前抢装,直接导致储能需求激增。
第四、2024年国外储能市场快速崛起,新兴储能市场多点爆发,中国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高性价比产品斩获了195.6GWh订单,进入2025年,中国储能企业继续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新获199个海外储能订单,总规模160.22GWh,同比+220.28%。
庞大的海外订单存量基础和新增体量为头部企业产能扩张提供了底气和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一个趋势是,新一轮锂电产能扩张向高端产能递进。
背后的逻辑是政策导向,工信部发布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 年本)》明确提出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要求,并规定上一年产能利用率不足50%的企业不予申报。
在这一政策影响下,储能行业的产能投建开始向高端产能倾斜。例如亿纬锂能荆门高新区超级工厂二期项目主打产品MB56储能电池,电芯单体容量628Ah,具有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减少PACK端零部件使用、简化装配工艺、降低成本等优势,其单线产能更是高达15GWh以上,创下业内单体规模之最。
从市场角度而言,虽然储能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更多是结构性过剩,即落后产能过剩,而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端产能仍显不足。
未来,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推动电力交易更加市场化,储能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尤其是数据中心、船舶、5G 基站、无人机等多元应用场景的拓展,为储能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增量空间。
03
钠电产能逆袭液流电池,产业化迎关键之年
在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与锂电池价格的波动息息相关,在2021年和2022年锂价高企时,钠离子电池凭借资源储量优势、理论成本优势、能量密度及安全性等特点被认为是锂电的替代,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产能快速加码。
随着锂价持续下跌,锂电池和系统价格频频创下新低,钠电池成本不再具备优势,前三年形成的产能严重过剩,使得该赛道产能扩张在2024年进入踩下急刹车,市场普遍预期的钠电产业化“元年”也并未如期而至。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48个钠离子电池产能项目规划年产能254.7GWh,与公开数据披露的2023年钠电池规划产能超375GWh相比,新增产能缩减了32%。
2025年上半年,这一“颓势”仍持续,钠离子电池新增产能规划78.5GWh,占去年总额的1/3。
但值得一提的是,从新增产能的规模和投资金额上,钠离子电池均超越了液流电池储能。
上半年,在技术突破、应用拓展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新进展,使得2025 年成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为钠离子电池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层面,宁德时代等行业头部企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宁德时代发布的钠新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175Wh/kg,成为全球钠电能量密度的领先水平。
这一指标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性能上超越了早期的锂离子电池,使得钠离子电池在续航能力上能够满足更多场景需求,如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实现超500千米的纯电续航,在混动车上的纯电续航超200千米。
场景方面,2025年,钠离子电池在应用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开启了从商用车到乘用车的应用拓展之路。
在商用车领域,宁德时代钠新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将于6月正式开启规模化量产,首发落地一汽解放车型;在乘用车领域,宁德时代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将于12月量产出货,首发落地巧克力换电车型;领克汽车宣布领克900将搭载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实现了钠离子电池装车,标志着钠离子电池开始进入乘用车市场;雅迪也2025年1月发布多款钠离子电池电动车,推动短续航车型的替代,进一步拓展了钠离子电池在轻型交通工具领域的应用。
此外,钠电在启停、通信储能、工商业储能等细分市场钠电也在全面渗透。
尤其是在启停电源领域,钠电池因其充电速度更快,同时在低温环境中性能稳定,不会出现“抛锚”现象,随着成本的降低,将加速对铅酸电池的替代。
2025年,政策层面的支持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注入了强大动力。工信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 2025 年钠电池规模化应用目标,并配套补贴及碳积分政策倾斜,推动钠电在低速电动车等领域的应用。
04
固态电池产业化破晓
固态电池作为极具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阶段。2025年上半年,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显著,在技术突破、产能扩张、市场应用等多个维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固态电池的核心在于固态电解质,其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及卤化物四种,各有优劣,目前,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其中,硫化物电解质则凭借优异的室温离子电导率(高达10⁻³至10⁻²S/cm,接近液态电解质)、质地柔软、界面适配性强等核心优势,成为当前全固态电池研发的热门方向。
2025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指出,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能量密度400Wh/kg、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
众多企业也加大对硫化物电解质的研发投入,部分企业已建成百吨级生产线,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
在能量密度方面,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取得突破。
宁德时代凭借硫化物+ 卤化物复合电解质体系,能量密度成功突破500Wh/kg,其凝聚态半固态电池已实现量产,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建成,并计划在2027年小规模量产,配套理想 MEGA 车型实现1080km续航。
赣锋锂业第三代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20Wh/kg,成功通过200°C热箱测试,在固态电池技术上采用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路线并行,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国轩高科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能量密度已达到360Wh/kg,并成功通过200°C 极端安全测试,计划在2025年启动装车验证,且已获得大众 MEB + 平台认证。
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固态电池产能扩张成2025年上半年的重要趋势。众多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规划产能不断攀升。
从上半年新增产能的规模和投资金额上,固态、半固态电池也超越了液流电池储能。
上半年,安瓦新能源全球首条GWh级固态电池产线已产出首批工程样件,初期目标年产 1.25GWh,并规划了60-100GWh的全球产能布局。
赣锋锂业位于重庆10GWh固态电池基地已正式投产,配套东风岚图及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 /eVTOL)。
清陶能源计划在2025年规划产能超10GWh,其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 360Wh/kg,搭载智己L6 支持准900V超快充。
国轩高科则凭借其“金石电池”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首条0.2GWh全固态中试线成功贯通,良率达到90%,为2027年启动的2GWh产线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
不仅如此,固态电池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商业化进程明显加速。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势,成为众多车企布局的重点,车企将固态电池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技术,纷纷与电池企业合作,推动固态电池车型的研发和量产。
比如,蔚来ET7搭载卫蓝新能源360Wh/kg半固态电池实现千公里续航;智己L6 Max光年版采用清陶能源氧化物基半固态电池;上汽集团新一代半固态电池将于 2025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比亚迪固态电池已经正式装车,并进入测试阶段,首款搭载车型为比亚迪海豹EV,官方CLTC工况下理论续航1875公里,日常城市与高速混用,续航可超1300公里,计划2027年测试完成后小批量装车,2028年启动大批量装车 。
低空经济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电池性能提出了“三高一快” 的极限要求,固态电池成为支撑其发展的关键技术。
如赣锋锂业的固态电池已配套低空经济领域,为无人机和 eVTOL 提供动力支持,助力低空经济的发展。
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崛起,也为固态电池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在工业搬运和家庭服务等应用场景中,传统液态电池难以满足需求,固态电池成为核心解决方案之一,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固态电池在该领域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拓展。
05
整个产业链产能扩张进入新一轮理性期?
分季度看,整个储能产业链产能扩张的节奏,呈现出前热后冷的趋势,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一季度。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1-3月,储能产业链包括公示、签约、在建、投产的产能项目共计124个,计划总投资达3154.92亿元,设计年产能1317.436GWh,新增产能规模在上半年总额中占比83%,投资金额占比71%。
这意味着,2024年下半年以来,因海外市场爆发积累的订单存量及5.31节点前抢装潮形成的扩张潮进入了新一轮的理性期。
这背后蕴含着政策导向、市场供需、国外环境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政策层面,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储能项目不再是新能源项目的附属 “标配”依据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自主抉择是否配置,这就促使企业在规划产能时更加谨慎,摒弃盲目跟风投资。
这一点可以从装机上窥见端倪,受5.31节点影响,今年5月储能新增装机较之去年同比大增超过300%,而6月储能新增装机则同比-31.2%(功率)/-19.3%(容量),环比-53.2%(功率)/-54.1%(容量),出现了大幅下滑。
另外,394 号文促使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提速,市场化机制倒逼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不再盲目上产能。
与此同时,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则从供给侧发力,引导行业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成本控制。
在政策的影响下,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产能布局,部分原本计划大规模扩张产能的企业,选择放缓脚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符合政策导向的高端产能上。
市场供需方面,尽管上半年招投标市场中标总规模持续增长,但实际投运量却在6月出现下滑,反映出 "中标热、落地冷" 的结构性矛盾。
价格方面,受持续的价格战影响,储能系统价格一度跌破0.3 元/Wh,行业毛利率大幅下滑 ,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这无疑给产能扩张按下了 “减速键”。
从上半年储能企业公布的业绩预告看,过半的企业业绩和利润均出现下滑。
国外环境方面,关税战的“外溢”效应已经显现,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受贸易战和高关税影响,对美国的订单仅3.84GWh,同比骤降89.96%。
另外,科大智能、华自科技、国安达等企业综合判断价格和国外市场环境,终止和暂停了一些项目,理由多为外部环境变化、价格持续走低等。
编后语: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业链产能扩张反映出全球储能市场的高景气以及中国储能企业实力与与信心,而短暂的扩产之后行业进入新一轮理性期,则是政策、市场、技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储能产能扩张降速本质是行业从"政策驱动" 向 "市场驱动" 转型的必经阶段。短期看,低效产能出清、价格波动加剧等挑战仍将持续,但长期将推动资源向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头部企业集中。
在这一阶段,企业将更加注重产能质量、市场需求匹配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储能行业也将告别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逐步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