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盛夏时节,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田野上,辣椒红艳似火,小麦金黄饱满,玉米挺拔茁壮……青海黄化供电公司员工在田埂忙碌着,仔细检查灌溉用电设备,认真记录农户用电需求。
近年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将电网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深度融合,通过持续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提升供电服务质量、创新电力服务模式等举措,将电力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助推青海乡村全面振兴。
以旅兴农
乡村旅游用电有保障
在青海省尖扎县德吉村,藏式民居屋顶的一排排光伏板熠熠生辉,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民交巴吉的农家乐里,电灶炉、冷柜等电气设备一应俱全。“以前用柴火做饭,现在用电又快又干净,生意也越来越好。”交巴吉高兴地说。2024年,她的农家乐收入达7万元,光伏发电每个月还能帮她节省200元电费。
德吉村的蜕变是青海省“电力+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2019年以来,国网青海电力在德吉村进行农网改造升级,建立24小时电力保障机制,村里盖起了民宿、建起了充电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如今,这个曾经的易地扶贫搬迁村已发展成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的网红旅游村。
7月18日,青海湖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充电站内新能源车有序充电。2022年以来,国网青海电力累计改造环湖地区配电网线路1644千米,新增变电容量44.8兆伏安,建设充电桩26个。供电员工现场指导车主扫码充电,助推环湖乡村旅游升级。
近年来,青海省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国网青海电力加大乡村旅游电力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成省内重点旅游村的电网改造,开展用电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安全用电知识讲解等,提升景区安全用电系数,全方位服务生态旅游业发展。
“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举措,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国网青海电力营销部专责周振杰说。
绿色转型
探索生态低碳发展路径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国网青海电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电力赋能”的特色路径。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高海拔清洁取暖示范项目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8万吨。国网青海电力实施“供电+能效服务”模式,组织供电员工提前排查供暖线路,在供暖期24小时保障供暖用电,远程监测用能情况。
除了清洁取暖,高原的阳光也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国家电网公司在青海捐建的两座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量已突破2亿千瓦时,收益7518万元。针对光伏扶贫项目,国网青海电力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并网手续,配备专业运维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该公司定期为农牧民组织光伏设备维护培训,确保光伏电站长期高效运行。该公司在电站周边建设配套电网设施,保障光伏发电全额消纳和稳定输出。“晒着太阳就能挣钱,我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大伙儿日子越过越好。”牧民才让多杰说。
海东市互助县班彦村是青海省首个“零碳”乡村。自2022年起,国网青海电力充分挖掘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在班彦村屋顶、空地、停车场等空间探索新能源多场景应用。该公司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等,在班彦村整村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并网型微电网,全村实现100%绿电全时段供应。在绿电支撑下,村里发展酩馏酒坊、土族盘绣等产业,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65万元。
截至2024年年底,国网青海电力总装机突破7100万千瓦,全省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42座,年发电量达11亿千瓦时,惠及农牧民28.3万人。此外,该公司通过推广电采暖、电动交通等绿色生活方式,持续减少碳排放。
电网改造
提升农村地区供电可靠性
6月27日,在海拔4200米的玉树吉尼赛乡,国网青海电力员工正在进行组塔作业。作业现场,作业人员喊着号子,将一基基铁塔稳稳地立在冻土上。“这里地形复杂,每基塔材都要辗转10千米才能运到现场。”项目经理李龙德说,“但看到群众期盼的眼神,再苦也值得。”今年,国网青海电力加大投入,建设玉树吉尼赛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逐步改善和提升离网光伏乡用电水平。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新建的330千伏变电站为周边牧场提供稳定电力。牧民扎西东周办起了现代化养殖场,自动饮水机、饲料搅拌机等设备一应俱全。“现在电压稳了,我的养殖规模扩大了一倍。”扎西东周笑着说。
国网青海电力持续推进农网巩固提升工程,今年该公司在2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261项电网改造工程。国网青海电力不仅注重“硬支撑”,更强化“软服务”。该公司创新打造的18个多功能型流动“石榴籽”电力驿站覆盖全省牧区,累计为客户解决用电需求1.54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