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车网互动 返回

国网泉州供电公司:构建源网荷储与车网互动新生态

作者:李小娴 来源:国网泉州供电公司 发布时间:2025-07-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这台新设备真是帮了大忙!春茶季用电高峰时稳得很,制茶效率一点没受影响。”近日,安溪县金谷镇山岭村茶农王师傅看着茶园旁的柔性变压器,满意地说道。国内首台基于国产自主碳化硅的柔性变压器在此完成六十余天稳定试运行,成功经受春茶制茶季高负荷考验,这正是国网泉州供电公司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建设的生动缩影。

据悉,该台柔性变压器已实现整机装备100%国产自主可控,相关器件及芯片成本较同类产品降低50%以上。目前已联合电科院申报第五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并获福建省发改委公示,为关键电力设备国产化替代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奠定实践基础。

今年上半年,国网泉州供电公司在技术创新、项目布局、标准制定、绿色交易等多个领域精准发力,为泉州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电力动能。

赋能转型:分布式能源加速地区绿色升级

在分布式电源服务领域,国网泉州供电公司针对国家能源局2025年7号文《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迅速组织专业团队深度解读,梳理内部工作流程,制定实施细则。依据最新技术要求,在省内率先制定分电压等级并网典型方案并向社会公示,为分布式电源接入提供标准化指引。高效服务与创新举措下,截至6月底,泉州地区分布式光伏并网累计374.11万千瓦,持续稳居省内首位。该公司凭借《支撑源网荷协同的地区级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与落地实践》,获评福建省公司软科学三等奖。上半年,服务晋江恒安集团9.3MW屋顶分布式光伏并网,自4月28日并网后累计发电超110万千瓦时,全地区来看,2025年上半年晋江、石狮、南安地区10千伏并网分布式光伏累计超68户,总容量144.6MW,在服务地区民营经济绿色用能转型、降低用电成本成效显著。

协同共进:构建源网荷储与车网互动新生态

国网泉州供电公司持续聚焦新能源与新要素协同发展,积极布局“十五五”源网荷储体系。作为省内唯一落地示范参与单位,深度参与智能电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比例分布式资源接入下主配微多级协同调控示范工程》可研编制,结合晋江市民营经济活跃、新能源需求旺盛的特点,谋划分布式资源与电网协同发展路径。同时,联合多家单位申报国家能源局第一批新型电力系统综合示范并顺利通过国网总部初审,推动构建主配微多层级协同互动新模式。

在车网互动领域,国网泉州供电公司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6月31日,全市累计建设充电桩 1.95 万桩,新能源汽车充电量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5.38%,全口径车桩比1.82:1。公司联合省营销服务中心申报的《基于计量在线监测的车网互动规模化示范》入围国网公司新型电力系统综合性示范,在电动汽车参与市场化削峰填谷促进新能源消纳、局部区域“交通-能源”融合互动、参与局部配电台区应急保供等方面发力,推动电动汽车与新能源、电网协同高质量发展。6月,公司参与省发改委2025年迎峰度夏负荷管理实战演练,首次开展断面区域局部日前需求响应实战演练,充电类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以市场化方式开展专项日内需求响应,为地区供电提供多元保障。4月24日,2025“国网e充电・寻找合伙人”推介会暨绿色出行论坛在泉州举行,聚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车-桩-网-能”一体化生态建设,提供更智能、高效、绿色的充电服务,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绿色园区与产业升级方面,国网泉州供电公司与晋江永佳智能装备产业园区深度合作。结合园区智能制造用能特性,规划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储能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推进零碳园区与虚拟电厂建设。双方计划申报国家首批零碳园区试点,助力民营企业适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及国际绿色贸易规则,打造区域绿色产业标杆,服务绿色转型。

机制先行:以规则创新激活绿色市场活力

为完善绿色电力市场机制,国网泉州供电公司联合市工信局、福建电力交易中心出台相关通知,明确支撑服务职责,建立电力市场与绿电绿证交易的规模拓展、供需优化及长效推进机制。通过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及专项帮扶行动,提升企业参与绿电绿证交易能力,推动构建健康有序的绿色能源交易生态。

此外,该公司申报的《微电网运维规程》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第二批新标准立项审批,成为全省唯一获此认定的项目,为微电网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重要标准支撑。

国网泉州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建设,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以机制完善激活市场活力,为泉州实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电力保障。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