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年来,英国电力系统饱受可再生能源并网积压困扰,高峰时期超过770GW新能源项目等待接网,这一数字远超英国目前60GW左右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并网积压问题导致英国能源转型步伐放缓,过去3年英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年均增幅已降至4.45%,低于其中长期清洁能源发展目标(年均增长率20%以上)。为解决这一问题,英国电力监管部门天然气和电力市场管理局(Ofgem)提出电网接入流程改革方案“TMO4+”,旨在加速新能源并网进程,该计划预计将于今年6月10号正式实施。
一、英国新能源并网积压严重,部分项目等待时间长达10至15年
Ofgem最新数据显示(图1),当前英国可再生能源项目从提交并网申请到接入电网的平均等待时间超过了6年,其中约有30%的装机需等待长达10年以上才能并网。
图 1 英国可再生能源并网项目排队情况
英国此前新能源并网采用“先到先得”模式,即按申请顺序分配并网容量,在电网可接入容量不足的情况下,电源企业只能按顺序排队等待接入。根据国家能源系统运营商(NESO)数据,过去几年并网申请量激增约十倍,电源和储能并网排队队列以每月高达30GW的速度增长。仅2023-2024年,NESO 就收到了1,700多份连接到国家输电网的申请,导致排队中的项目数量超过了2030年甚至2050 年电力系统所需项目。截至2025年3月,英国电源并网排队项目合计容量达到771GW的峰值,是预计2050年所需发电规模的四倍多。
这种低效排队制度不仅加剧电网拥堵、推高改造成本,更严重阻碍2035年100%清洁电力目标的实现。过去3年英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年均增幅已降至4.45%,低于9.67%的全球平均年增幅。若延续原政策,英国审计署测算2035年清洁发电占比将仅为68%,将触发《巴黎协定》及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框架下的数百亿英镑违约罚金,更可能动摇2050年净零排放基石。
二、并网问题的核心在于僵化的并网机制以及电网投资规划滞后
英国的发电项目接入电网由两大机构协同负责,日常的队列管理与申请审核由NESO承担,而监管审批规则方案则由Ofgem主导。英国新能源并网积压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接入流程管理粗放,其深层原因则与其监管机制导致电网投资不足有关。
(一)管理模式粗放:“先到先得”原则下企业抢报并网,导致“僵尸项目”长期占据名额
英国的电源并网系统长期采用“先到先得”原则,即只要开发商提出申请,无论项目是否具备土地使用权、融资承诺或实际施工条件都能进入排队名单。这一机制导致项目开发商投机性、重复性申报接入,相当比例申报项目仅停留在早期规划阶段,并不具备实际可行性。同时由于监管部门缺乏筛选及淘汰机制,项目即使多年无实质进展也不会被移出队列,导致大量“僵尸项目”长期占位,阻碍了真正准备就绪的项目接入。
(二)电网规划滞后:英国电网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大规模新能源项目并网需求
电网投资规划是影响新能源项目并网速度和容量的关键,过去英国电网主要服务于少量大型发电厂,现有基础设施难以适应分布式、间歇性的新能源大规模接入。英国输配电价监管框架(RIIO)采取成本支出激励机制,鼓励电网企业尽量压减投资规模,若监管不够到位,这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电网企业为了获得超额回报滞后投资,导致“电源等电网”问题更加严重。另外,RIIO-2期间Ofgem大幅下调了电网公司的投资计划(部分投资领域平均下调16%-24%),英国能源网络行业协会(ENA)等机构认为其可能会影响电网升级和扩建的速度与规模,进而制约新能源大规模并网。
三、英国通过优化接入流程和升级电网应对并网积压
(一)并网流程优化与政策改革
英国为应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并网严重积压及规划低效问题,推出 “TMO4+” 系统性改革,核心围绕精准需求导向与开发成熟度验证重构并网流程。
第一,设立双门槛准入标准,严控无效项目挤占资源。Ofgem计划在2025年春季引入“先准备好先连接”机制,取代传统“先到先得”流程。该机制对并网申请设置“可行性(Ready)”与“战略匹配(Needed)”双重筛选:项目须证明其开发可行性,包括获取土地权、提交规划许可等;同时项目需符合英国2030碳达峰规划中的容量需求与技术布局。通过双重审核的项目将于2026年起分批进入确定性并网序列(Gate 2),未达标者转入暂存队列(Gate 1)。此机制预计清理约68%的“僵尸项目”,系统性释放被低效项目挤占的电网资源。
第二,实施动态队列优化,优先战略性项目并填补缺口。对存量项目实行 “进程淘汰制”,在获得规划许可、完成投资决策等关键节点设置进度里程碑,对超期未达标项目启动强制退出程序,从并网队列中删除“僵尸项目”,释放被无效占用的电网容量。同步引入“弹性替补”规则,当特定技术(如低碳电源)出现容量缺口时,允许成熟项目快速填补,并通过“区域容量再平衡”对输电侧过剩的太阳能向配电侧调配,缓解结构性失衡。
第三,简化并网审批流程。建立“一站式”审批平台,整合规划许可、环境影响评估等跨部门程序,将传统分阶段审批转为并行处理。开发商可在线提交材料并实时跟踪进度,最大压缩行政时间成本。同时试点“预先核准制”,对符合区域电网规划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快速通道审批,以加速项目并网进程。
(二)输电基础设施升级与技术应用
为加速实现2035年清洁电力目标,英国计划通过大规模电网升级构建“零碳电力骨干网”。
英国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电网升级计划,将在2026年至2031年期间向英国输电系统投资高达350亿英镑,重点打通可再生能源输送通道并提升电网灵活性。其中超过110亿英镑用于现有输电网络的维护与升级,如更换老化设备、提升抗灾能力等,以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约240亿英镑用于推进加速战略输电投资(ASTI)项目和增加网络容量等,以满足未来电力需求的增长。国家电网的计划包括升级约3500公里的架空线路,使电力传输能力提高近一倍,并部署电力控制设备和动态线路额定值等创新技术,以优化现有基础设施。
此外,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在2025-2026年追加电网投资,新增资本投入20亿英镑,优先升级东北海岸至南部人口密集区的输电网络,解决海上风电输送瓶颈。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年均投入118亿美元加强电网韧性,2035年前新增超10,000公里海底电缆。
四、启示
英国因企业“跑马圈地”式抢占并网申请、电网投资滞后等问题导致可再生能源项目接入严重延误,这对我国新能源消纳和电力系统转型具有重要镜鉴意义。我国需吸取英国教训,在投资上确保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在管理上优化优先级机制和审批效率,同时利用体制优势强化全国协同,支撑“双碳”目标下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
(一)电网先行,加大投资力度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电源等电网”已成为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难题。英国的深刻教训揭露了新能源规划与电网建设脱节的核心矛盾。对此,中国可进一步强化“电网超前投资”原则,延续特高压工程超前规划经验,加大对特高压、智能配电网、柔性输电技术的投资,确保电源项目与配套电网、调节资源同期投产,尤其要提升新能源富集地区如西北、华北的外送能力。其次,在投资激励方面,我国还可以在“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基础上,针对跨区域输电走廊、智能配网升级等场景设立专项投资回收通道,精准激发电网投资动力。此外,英国因缺乏系统调节能力加剧了并网矛盾,我国需配套建设储能及需求侧响应体系,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必要支撑。
(二)加强总体统筹规划,避免“碎片化”发展
英国电网“国家输电+区域配电”两级独立调度体系容易导致战略目标冲突和资源配置失衡。相较之下,中国“全国统筹+区域细化”模式展现出显著优势:由政府指定的调度通信中心逐级协同,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全国一盘棋”的特高压工程和省级消纳责任权重制度更确保了跨区资源调配能力,实现新能源从规划到并网的全流程可控。中国需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统一调度资源,加强规划刚性约束,确保电网建设与新能源发展协调共进。
(三)优化项目接入管理,优先支持成熟项目
英国长达14年的排队周期警示,单纯“先到先得”的并网规则会激励企业虚假申报,导致资源错配。我国可基于现有“应并尽并、能并早并”的并网原则下进一步完善,总结新疆等地区的新能源动态清单机制经验并优化推广,在技术、资源、负荷适配度基础上,增设环境合规性指标,形成项目优先级动态评分。第二,借鉴英国“Gate 2”确定性并网规则,对满足用地手续、设备采购合同签约率较高的项目开放“绿色通道”,锁定并网容量。第三,数字化赋能全流程监管,构建区域新能源并网数字孪生平台,集成项目进度跟踪、电网扩容模拟、经济性预警等功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申报材料线上化、标准化,压缩审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