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新能源建设与消纳 返回

136号文重构新能源产业生态,发电企业如何破局

作者:嵇建斌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5-07-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以下简称“136号文”),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标志着我国新能源产业从“政策驱动”全面转向“市场驱动”。作为深耕电力行业二十余年的从业者,笔者亲历了新能源产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从政策落实、生态重塑和企业突围等维度,解析136号文将如何破解新能源发展的深层矛盾,并探讨“新政”对新能源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新能源企业的应对策略。

136号文各省实施细则推进现状


注:山东、广东、湖南、山西、甘肃机制电量、电价政策为征求意见版本。

对比发现,各地区政策核心框架基本一致,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市场化定价机制。各地区均明确新能源项目全电量入市,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电价,存量项目保留部分保障性收购电量,增量项目通过竞价确定机制电价。

差价结算机制。对纳入机制的电量,市场交易均价低于或高于机制电价的部分,由电网企业按规定开展差价结算,结算费用纳入当地系统运行费用。

取消强制配储。各地区均取消新建项目强制配储要求,推动储能从“政策驱动”转向“经济性驱动”。

各省政策差异则集中体现在市场化力度、电价标准及地方特色诉求三个维度:

市场化深度分化显著:广东、湖南采用精细化分层策略——广东按电压等级设定市场化比例,湖南对扶贫项目给予100%全额保障;而新疆将存量项目市场化比例最低压至30%,蒙西/蒙东则转向“去保障化”,以固定小时数替代比例,且暂停增量项目机制电量,凸显资源大省推动市场化的决心。

电价机制呈现地域梯度:沿海省份维持较高价格支撑,如广东存量电价达0.453元/千瓦时,海上风电竞价上限保持0.453元/千瓦时;内陆资源富集区则大幅压低价格,新疆增量竞价下限低至0.15元/千瓦时,存量电价仅0.25元/千瓦时,通过低价竞争加速淘汰低效产能。

过渡方案与特殊政策凸显地方诉求:山西采用“煤电基准价挂钩+过渡期”的方法,缓解煤电大省转型压力;蒙东考虑现货市场阶段差异,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后风电供热项目保障小时数将从1900小时锐减至760小时,倒逼项目适应实时电价波动;湖南则单独保障扶贫项目0.45元/千瓦时固定电价,帮助企业平缓过渡。不同规则设计的本质是地方对“能源转型成本分担”的差异化选择:发达省份通过保障较高电价维持投资吸引力,资源省份则通过强市场化压缩补贴空间,而重工业省份侧重与传统能源价格体系协同。

双轮驱动下的行业转型与市场重构

(一)短期影响:驱动行业生态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转型

根据136号文,新能源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将驱动行业生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面对这一根本性变革,新能源行业亟须突破传统发展路径,积极重构市场,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维度:

1.企业层面:收益模型重构与投资逻辑转型

收益不确定性增加:固定电价时代,项目收益可通过“度电补贴+标杆电价”稳定测算;而市场化交易下,电价受供需、时段、电网消纳能力等多重因素影响,波动性显著增加。例如,国家能源集团12.7兆瓦光伏项目因“最新电网政策”终止,广州发展5.98兆瓦项目因并网时限未达标终止,均体现了政策调整对项目推进的硬性约束。

投资决策趋于谨慎:政策出台后,多家央企放缓投资节奏,期待政策企稳后再推动相关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5—7月,全国有超过10个光伏项目因政策调整、收益不及预期等原因取消或终止建设,涉及规模超500兆瓦。

商业模式创新加速:为应对市场波动,企业纷纷探索“虚拟电厂+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模式。2025年7月,广东正式实施《广东虚拟电厂参与电能量交易实施细则》及《广东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实施细则》,南方电网在广东构建的虚拟电厂平台,通过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可调节负荷等资源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收益渠道多元化。负荷类虚拟电厂(聚合中央空调、充电桩等资源,参与电能量市场及需求响应市场)和发电类虚拟电厂(整合分布式光伏、风电及独立储能,提供辅助服务并获取收益)通过市场化交易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提升分散资源经济价值。

2.市场层面:电力市场建设提速与资源优化配置

现货市场建设加速:《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2025年底前各地开展现货连续结算试运行,目前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等6地电力现货市场和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已转入正式运行,多省区开展连续结算试运行。新能源全面入市倒逼现货市场建设,对新能源,尤其是对分布式光伏冲击明显,风电受影响程度各省不一。

跨省交易机制突破:政策推动打破省间壁垒,跨区域市场逐步形成。“陇东-山东”“哈密-重庆”等特高压工程提升新能源外送能力,2025年上半年,甘肃通过特高压外送新能源电量达1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有效缓解了本地弃风弃光问题。近日,《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正式出台,将推动国网和南网等跨电网经营区开展常态化电力交易。

辅助服务市场价值凸显: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电网对调节性资源的需求激增。2025年上半年,广东、江苏等省份辅助服务市场费用同比增长50%,储能、抽水蓄能等资源通过提供调峰、调频服务获得额外收益,市场价值逐步显现。

3.技术层面:技术创新与成本下降双向驱动

储能技术突破:136号文明确“不得强制配储”,推动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企业纷纷发布大容量电芯,能量密度大幅提升,甚至实现单机容量翻倍,使储能系统度电成本大幅下降。

数字化技术赋能: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某些虚拟电厂平台,通过AI算法预测电价曲线,采用‌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算法‌融合气象、历史负荷、用户行为等127维特征,实现96小时电价波动预测,误差率≤5%,为储能充放电策略提供高精度决策支撑实现每日3次循环套利与辅助服务叠加收益,收益较传统模式提升40%;国家能源局搭建的区块链绿证平台,实现绿证全链条追溯,2025年1-5月,全国交易绿证2.87亿个,其中绿色电力交易绿证9623万个,占比33%。

(二)长期影响:驱动新能源市场重构,迈入新阶段

当前,新能源产业正加速迈入全面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创新阶段。要深刻理解这一转型的必然性与艰巨性,把握未来方向,我们有必要回溯新能源发展的历程,审视其从萌芽、扶持到逐步市场化的关键节点,从中提炼宝贵的经验。

新能源产业发展历经政策驱动、技术突破、市场深化与融合创新四大阶段,正逐步从政府主导的补贴依赖模式转向市场化、可持续的自主发展路径。以下是各阶段的特征与标志性事件:

1.政策驱动阶段(2000-2012年):从示范试点到规模化启动

核心特征:以政府补贴和政策强制为手段,推动新能源产业起步。

关键事件: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确立新能源优先上网、全额收购等原则,为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布,依据全国四类风能资源区,分别制定了对应的风电标杆上网电价;2009年——2011年实施的“金太阳工程”,中央财政对光伏电站给予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推动分布式光伏试点。

产业影响:风电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1.20吉瓦跃升至2012年的62.66吉瓦,年均增速超60%;光伏产业形成“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完整产业链,但技术依赖进口,设备国产化率不足30%。

2.技术突破阶段(2013-2018年):成本下降驱动市场化拐点出现

核心特征:技术迭代与规模化生产推动成本快速下降,新能源逐步具备经济性。

关键事件:2013年的光伏“630抢装潮”,不少新能源项目在补贴政策调整前集中并网,倒逼企业提升效率,单晶PERC技术开始普及;2015年实施的光伏“领跑者计划”,推动高效组件(如N型单晶)应用,加速技术迭代;2016年实施“红色预警”机制,倒逼电网消纳能力提升。

产业影响:光伏度电成本从2010年的1.2元/千瓦时降至2018年的0.4元/千瓦时;2018年末风电装机容量突破200吉瓦,占全球总量的34%,成为全球最大风电市场;储能技术取得突破,锂电池成本下降至1500元/千瓦时,为新能源并网提供支撑。

3.市场深化阶段(2019-2024年):从补贴依赖到市场化竞争

核心特征:补贴退坡与电力市场改革并行,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化交易。

关键事件:2019年的光伏“531新政”,大幅削减补贴,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2021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启动,新能源项目需通过中长期合约、现货市场或绿电交易消纳;2017年,绿证交易市场启动,新能源环境价值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2024年12月,绿证单月交易量首次破亿,全国交易绿证1.14亿个。

产业影响:光伏新增装机连续5年超50吉瓦,2024年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超890吉瓦,占全球40%;风电装机容量突破500吉瓦,海上风电占比提升至8%,技术成熟度达国际领先水平;储能装机规模突破50吉瓦,年复合增长率超80%,成为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支撑。

4.融合创新阶段(2025年以来):技术—市场—生态协同进化

核心特征:新能源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生态。

关键事件:2025年发布的136号文,推动新能源项目全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通过差价结算机制保障收益稳定性;构网型技术逐渐普及,阳光电源等企业推出具备惯量支撑、黑启动功能的逆变器,提升电网稳定性;虚拟电厂与零碳园区兴起,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需求响应,实现能源系统优化。

产业影响: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占比突破20%,成为电力供应主体之一,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技术迭代加速,TOPCon、HJT等高效组件市占率超60%,度电成本进一步降至0.2元/千瓦时;产业生态完善,形成“设备制造-项目建设-运营服务-金融支持”全链条协同发展模式。

(三)行业未来大趋势:136号文的实施标志着新能源产业进入“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未来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融资结构多元化:从依赖政策性资金转向“财政+市场+社会资本”协同。例如,2025年上半年,某200亿元光伏项目通过专项债融资40亿元,带动银行贷款120亿元,社会资本参与比例达80%。

风险管理精细化:通过电力中长期合约等对冲价格波动风险。例如,某海上风电企业可通过电力长期合约,锁定未来一年20%的电量价格,可有效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技术-政策正向循环:财政资金引导技术突破,技术进步反哺市场竞争力提升。例如,钙钛矿光伏技术通过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实验室效率突破30%,可能在5-10年内成为主流,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成本,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136号文新能源企业应对建议

136号文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方向与趋势,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影响仍在持续,部分新能源投资商投资决策收紧,项目推进迟缓。对于新能源投资商而言,深刻理解电力市场与新能源投资的企业,将在这次的政策变动中获得发展先机。新能源企业实现突围,要提升全环节市场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一)规划布局方面,构建市场导向的规划投资体系,打通新能源规划、生产、营销、市场等各环节数据信息壁垒,实现各环节有序衔接。探索建立电力市场长周期(10-20年)仿真模型,量化评估电源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市场收益水平和经济指标。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负荷特性,差异化布局风电与光伏发电项目,优选布局电气位置优、新能源发电与净负荷曲线适配度高的项目。

(二)全面强化运维效能,降低度电成本,加大对先进、高效风光设备等的研发应用,提升发电效率;利用规模化采购、优化采购时序来降低建设成本;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精准运维,降低运维成本。

(三)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建立基于气象数据、历史出力数据和实时运行数据的预测模型,不断提升新能源的出力预测精度;依据现货市场价格信号,合理调整新能源场站运行方式,采用跟踪支架、新能源优化配储等,优化发电出力曲线;建立基于统计回归拟合、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的电价预测模型,滚动优化中长期市场持仓比例和曲线,提高市场交易水平。

(四)不断完善开发模式,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积极探索新能源与化工、交通、建筑、农业等多元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算力与电力协同、虚拟电厂等试点示范促进绿电就近消纳。

分享到:

关键字:发电企业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