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电力现货市场四象限收益分析法则

作者:梁彦杰 陈婉 陈梓煜 吴冕 卢苑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5-07-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传统计划模式下,核定上网电价是长期固定的,发电成本主要受长周期一次能源波动影响,当发电成本低于电价时,发电企业的发电量越多收益越大。随着全国各地电力现货市场不断进入结算试运行,上网电价在各个时段不再相同。发电企业在现货市场中的收益也会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不一定是总发电量越多收益越大。由于现货与中长期差价结算机制的存在,在一些情况下,电厂少发电反而可以增加盈利;用户多用电反而可以降低平均购电成本。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差价结算机制的电力现货市场四象限收益分析法则,用图形化的方法表达发电主体、用电主体在现货市场中的收益逻辑。

1

差价结算机制下的电力现货市场收益计算方法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发改能源规〔2023〕1217号)第八十四条,“电能量批发市场可以按以下两种方式结算:方式一:现货市场全电量按现货市场价格结算,中长期合同电量按中长期合同价格与中长期结算参考点的现货价格差值结算。方式二:中长期合同电量按中长期合同价格结算,并结算所在节点/分区与中长期结算参考点的现货价格差值,实际电量与中长期合同电量的偏差按现货市场价格结算”。一般而言,方式一易于计算中长期合约收益,可以快速评估一份中长期合约的损益情况;而方式二则易于市场主体行为分析,可以反映行为变化的损益情况。

四象限收益分析法则基于方式二的结算模式,即发电主体在现货市场中的收益=现货偏差电量×(现货价-成本价);用电主体在现货市场中的费用增量=现货偏差电量×(现货价-中长期价),阐述市场主体用电行为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2

发电企业四象限收益分析


发电企业收益分析四象限包括两个维度:

横轴是现货偏差电量,即现货中标量减去中长期电量;零点(原点)右侧表示现货中标量 > 中长期合约电量(正偏差,即现货多发);零点左侧表示现货中标量 < 中长期合约电量(负偏差,即现货少发)。纵轴是现货价与成本价之差;零点上侧表示现货价 > 发电成本;零点下侧表示现货价 < 发电成本。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正负组合,形成四个象限:


第Ⅰ象限 (正偏差电量,正价差):“量价双赢”

指现货市场价格高企(大于发电成本),且电厂实际发电量超过了其持有的中长期合约量这种情况,典型场景是用电高峰、供应紧张时期。

在此场景下,电厂不仅能在现货市场高价卖出合约外的电量,且这部分电量能带来正的边际利润。这与传统模式相同,多发一度电,就多赚一度电的钱。

第Ⅱ象限 (负偏差电量,正价差):“错失良机”

指现货市场价格高企(大于发电成本),但电厂实际发电量低于其持有的中长期合约量(少发或部分停机)的情况,典型场景是机组意外故障、高峰时期检修、预留备用或策略性失误导致在高价时段未能满发。

在此场景下,虽然现货价对电厂有利,但电厂未能发足合约量,需要以高昂的现货价格从市场上买入电量以履行合约义务(或接受结算惩罚),而买入价(现货价)高于其本可以自己发电的成本价。

第Ⅲ象限 (负偏差电量,负价差):“止损盈利”或“调峰盈利”

指现货市场价格低于发电成本(成本倒挂),且电厂实际发电量低于其持有的中长期合约量(大幅少发或完全停机)这种情况,典型场景是可再生能源大发导致供应严重过剩的时段(如节假日午间、负荷低谷期)。

在此场景下,少发、停机反而可能更盈利。虽然少发/停机会产生负偏差(需在现货市场卖出中长期合约电量),但此时现货市场是负价差(现货价 < 成本)。少发/停机避免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发电造成的更大亏损。负偏差电量(少发的量)乘以负价差(成本-现货价>0),结果是正收益。这并非“凭空”赚钱,而是通过减少在低价市场上的暴露来实现止损甚至相对盈利。这正是现货市场为提供系统灵活性(调峰)所支付的报酬,是机组在低谷、供过于求时段参与调峰的核心盈利模式之一。

第Ⅳ象限 (正偏差电量,负价差):“越产越亏”

指市场现货价格低迷,低于发电成本(成本倒挂),但电厂实际发电量却超过了其持有的中长期合约量(多发)这种情况,典型场景是在供过于求、价格低迷时仍超合约发电,例如必发电量过大,供热下限过高或振动区限制等。

在此场景下,电厂在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负价差)额外出售电能(正偏差电量)。每多发一度合约外的电,就带来一度电的亏损(正偏差电量 × 负价差 = 负收益)。

小结一下:


3

批发用户四象限收益分析


批发用户收益分析四象限包括两个维度:

横轴是现货偏差电量,也即现货中标量减去中长期电量;零点右侧表示现货中标量 > 中长期合约电量(正偏差,即实际多用);零点左侧表示现货中标量 < 中长期合约电量(负偏差,即实际少用)。纵轴是现货价格与中长期合约价格之差;零点上侧表示现货价 > 中长期价;零点下侧表示现货价 < 中长期价。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正负组合,形成四个象限:


第Ⅰ象限 (正偏差电量,正价差):“高价补货”

指现货市场价格高于用户签订的中长期合约价格,且用户实际用电量超过了中长期合约量(多用)这种情况,典型场景是用电高峰、供应紧张导致现货价格飙升时期。

在这种场景下,用户需要以高于合约价的高昂现货价格(正价差)购买超出合约的电量(正偏差电量),推高了平均购电成本。

第Ⅱ象限 (负偏差电量,正价差):“节省开支”

指现货市场价格高于用户签订的中长期合约价格,且用户实际用电量低于中长期合约量(少用)这种情况,典型场景是现货高价时期,用户主动避峰用电、提高能效。

在此场景下,用户没有用完合约电量(负偏差)。这部分未使用的合约电量,用户可以在现货市场上以高于中长期的价格转卖给其他市场参与者(或通过结算机制获得价差补偿),相当于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第Ⅲ象限 (负偏差电量,负价差):“错失低价”

指现货市场价格低于用户签订的中长期合约价格,且用户实际用电量低于中长期合约量(少用)这种情况,典型场景是现货价格低迷时期(如可再生能源大发),用户也未用电。

在此场景下,用户本可以以低于合约价的便宜现货价格(负价差)购买更多电能,但却没有用完便宜的合约电量(负偏差)。未用完的合约电量通常只能以更低的现货价出售(或结算),意味着用户“锁定”了相对高昂的合约价,未能充分利用现货市场的低价机会,导致平均购电成本偏高。

第Ⅳ象限 (正偏差电量,负价差):“摊薄成本”

指现货市场价格低于用户签订的中长期合约价格,且用户实际用电量超过了中长期合约量(多用)这种情况,典型场景是现货价格低迷时期(如负荷低谷、新能源大发、供应过剩),用户灵活增产。

在此场景下,用户以低于合约价的便宜现货价格(负价差)购买了超出合约的电量(正偏差电量)。这部分低价增量用电摊薄了平均购电成本,多用电反而平均电费更省。

4

结语

综合来看,由于实际电力总是每时每刻平衡的,发用双方的中长期合约也是平衡的,因此用户的四个象限收益特性与发电的四个象限收益特性正好互补,从而从供需两个方向共同引导市场主体向平衡的状态调整。市场价格波动,本身不是风险,高价和低价均有机会,价格波动与市场主体行为策略的错配,才是风险的真正来源。

四象限收益分析工具可以清晰展示发电企业现货偏差电量、现货价与成本之差这两个关键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决定其在现货市场上的收益或损失;可以展示批发用户现货偏差电量、现货与中长期价格差这两个关键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决定其在现货市场上的收益或损失。这个分析工具可以为发电企业、批发用户理解市场风险、评估运营绩效、制定申报策略提供一个直观的框架。

市场主体理解自身所处的象限,深刻把握“偏差电量”与“价差”的组合关系,是电力现货市场中管理风险、优化决策、实现盈利(或控制成本)的一项关键工作。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现货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