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地方“两会”释放促新能源汽车推广诸多政策信号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华08 发布时间:2015-01-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截至1月29日,除了吉林、海南和广东,已有28个省市区召开了地方“两会”,作为治理大气污染重头戏的新能源汽车,再次出现在各地“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提案议案中。记者梳理发现,充电设施建设、新能源公交、新能源汽车技术联盟、财政补贴、上牌指标等成为今年地方“两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业内人士预计,地方“两会”所释放的这些积极政策信号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加大推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近7.5万辆。市场普遍预测,2015年预计将达15-20万辆。面对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充电设施建设和完善迫在眉睫。而一直以来,充电设施建设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瓶颈。

陕西省人大代表陈艳提交的关于《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大政策扶持和充电桩布局建设的建议》中就提到,新能源汽车是今后汽车行业发展的一大主流,但从陕西省目前状况来看,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因素中主要有两个,一是政策支持还不够,二是充电桩等配套设施还不完善。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九三学社市委会主委、市旅游局副局长肖虎表示,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提前将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站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通盘考虑,先期同步规划。从交通密度、服务半径、路网规划、电网发展等多角度进行优化,并结合周边环境、通道的利用,充电站本身与周边建筑的整体合一性等加以考虑。

除了充电设施之外,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的另外一个因素,便是技术。技术的进步,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地方“两会”上,成立技术联盟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安徽省政协委员杨增权就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成立高规格的新能源汽车推进委员会,尽快推出具有安徽特色的研发、生产、推广和奖励办法;二是组建新能源汽车联盟,对共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攻关。

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梁伟华委员就加快推进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的建议之一,便是应尽快组建四川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民族证券首席汽车行业分析师曹鹤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绝对需要”成立技术联盟,但不应该各自组建技术联盟。他认为,技术联盟应由工信部或更高主管部门启动,在中央政府主导下,由企业参与,共同来突破当前的技术门槛。

当前国际油价徘徊在40-50美元区间,前期油价下跌压低了行业预期和估值,但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不改,新能源公交推广的确定性则更强。源于雾霾污染治理和公共系统建设,新能源公交推广势在必行。

在安徽“两会”上,杨增权提出在公共交通、城际交通、公务用车、市政物流用车等领域,大力推广或采用融资租赁模式使用新能源汽车,抢占推广应用的制高点。

湖北省政协召开的月度界别协商座谈会上提出,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公共领域的消费市场,逐步扩大民用车、农用车的市场份额;尽早规划湖北省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曹鹤表示,从行业发展来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公交运输领域的运用是今年的重要趋势。雾霾天气频发,大气污染防治势在必行,城市公交车、垃圾车、邮政车甚至物流车等商用车都是广大运用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领域。

另外,诸多地方今年将延续新能源汽车“上牌”的优惠政策,成为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在限购城市推广的一大“推手”。北京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配置指标增加到3万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同时淘汰老旧机动车20万辆。上海市长杨雄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今年上海在总量上继续投放10万辆私车额度,其中包括1万辆新能源汽车,与2014年相同。

新年元月,不但地方政府频频出台政策力挺新能源汽车,国家政策也非常“给力”。财政部27日宣布,将电池列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税率4%,包括锂电池在内的新能源电池享受免税。券商分析认为,新能源电池独享免税,与此前的新能源汽车不受限牌政策影响一脉相承,体现了对行业的支持。

除了上述一系列举措外,补贴措施频频见诸地方“两会”,合力之下,今年新能源汽车高增长可期。曹鹤表示,地方“两会”聚焦新能源汽车,有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再升温。他预计,全国两会或有新的黄标车淘汰任务,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再上一层楼。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