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高层加大高新装备建设力度 军工三大投资主线凸显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证劵报 发布时间:2015-03-06 浏览:

加大高新装备建设力度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国防科研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力度,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建设,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今年1月《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审议通过,提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到2020年我国将力争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个大兵种为了适应信息化作战需求,装备会更加先进,重点支柱装备产业将得到发展。在此背景下,分析人士认为,航天及大飞机材料板块、无人机板块、航空发动机板块、航母及特种材料、北斗导航及大数据板块等将成为重点建设领域。

申银万国分析师认为,未来中国国防装备发展的重点集中于航海、航空、航天和信息化建设,集中体现为舰艇制造、运输能力提升(大运/大客/直升机)、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信息化提升(数据链/北斗导航)。航空装备领域主要受益标的是中直股份(600038,股吧)和中航飞机(000768,股吧);海军装备对应标的是中国重工(601989,股吧);国防信息化对应中国卫星(600118,股吧)、四创电子(600990,股吧)、振华科技(000733,股吧)等。

三大投资主线

近日,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表示,2015年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破题年、规划编制年、制度建设年,要落实国家安全和军民融合两大战略,抓好强军和强基两大工程建设,强化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两大动力,开拓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中信建投军工首席分析师冯福章认为,2015年军工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武器装备建设,二是军工体制改革。军工体制改革包括军民融合深度改革、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军工股份制改造等,2015年上述改革将逐步兑现。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今年军工工作的核心任务。工信部此前曾表示,2015年将继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专项行动,研究制定重要领域军民互动共享的措施意见。去年6月份,总装备部会同工信部、国防科工局等单位,集中发布了关于简化军品市场准入程序、建立采购信息交互机制等12项推进“民参军”措施。去年11月下旬总参谋部向社会公开发布108项军事需求,吸纳地方优势资源参与。

军工科研院所改制一直被认为是未来3-5年军工行情的主要催化剂。军工领域的事业单位改制已经启动,正在初步确定分类名单并上报。中信建投分析师认为,受益于该改革预期的标的主要是电科系的公司和造船类公司,如中国重工等。这些公司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旗下还有很多盈利能力优良,且规模比较庞大的科研院所类资产,未来有望注入到相关上市公司。

在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方面,该分析师表示,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2015年进行资产注入的可能性不大,在股价高企的情况下,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进行资本运作的可能性很较小。可以关注有承诺进行资产注入的公司等。

航天系改革空间大

许达哲近日表示,将积极推进航天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航天企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吸引社会资源加入航天工业建设,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科研生产体系。要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以军民融合发展为方略,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加快推进航天工业与国家大工业体系的深度融合。

市场人士认为,此番表态给市场更强的资产注入启动预期,航天系旗下企业或将引领军工院所改革。航天系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水平低,潜在空间巨大。目前,航天科技集团证券化率约18%,航天科工集团的证券化率不到20%,相比中航工业集团证券化率55%,航天系资产注入空间更大;另外,航天系目前是“小公司、大院所”的格局,民品居多,科研院所注入将使资产明显增厚。

除了政策推动外,重大航天工程(603698,股吧)也在加快建设。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3月3日透露,未来3年我国预计将完成50次火箭发射。2015年,我国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飞在即,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即将问世,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即将诞生。

业内人士表示,在系列重大航天工程加快建设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推动下,航天系上市公司将迎来较好的机遇。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上市公司中国卫星、航天机电(600151,股吧)、航天电子(600879,股吧)、航天科技值得关注。

分享到:

关键字:高新装备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