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矿产资源开发与保障 返回

春天“锂”谈“钱”不伤感情 资本搅动锂电行业整合风云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发布时间:2015-03-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张小飞博士认为,未来资本的力量将越来越多的介入到锂电行业中,兼并重组、融资上市将成为锂电行业的新常态。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崛起给中国锂电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资本”的力量也开始初步显现。一方面一些锂电企业开始借助资本市场融资上市,谋取更广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深陷账期长、三角债的泥潭,被回款难的问题所深深困扰。

3月29日,在深圳青青世界召开“2015锂电产业春茗座谈会”,众多锂电企业高层汇聚一堂,针对2015年第一季度的运营情况大家一起畅谈;并对2015年中国锂电行业发展的形势作出分析和解读。董事长张小飞博士认为,未来资本的力量将越来越多的介入到锂电行业中,兼并重组、融资上市将成为锂电行业的新常态。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最新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锂电池四大核心材料和电芯的产量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正极材料2015Q1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量17980吨,同比增长28%,负极材料产量12800吨,同比增长34%;隔膜产量0.7亿平米,同比增长39%;电解液产量10900吨,同比增长28%;电芯产值为116亿元,同比增长19%。

然而,一直以来,账期问题都是困扰锂电行业前进的绊脚石,账期不断延长,更有部分企业因为恶意欠款引爆连锁反应,甚至濒临资金链断裂的边缘,账期几乎成为所有锂电企业最大的心病。

“回款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锂电设备行业同质化竞争太严重了。”苏州三屹晨光董事长黄毅认为,国内设备行业抄袭成风的现状如不改变,这种低端市场的恶性竞争还会继续,而账期难题也更难解决。

“锂电行业越往下游走,账期越难回收。”惠州市吉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超纲则认为,账期问题的根源在于做中低端市场的小企业扰乱市场,有些企业甚至存在恶意欠款的情况。

深圳市瑞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键则认为,国外客户根本不存在回款问题,只有中国市场才会有这些乱象。

“按时付款的客户不超过10%。”深圳市善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关敬党坦言,账期问题由来已久,业界已经形成常态,关键还得慎选客户。

在春茗会上,与会的锂电行业大咖们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谈到到账期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对提议的高工评级和锂电行业红黑榜的构建也发表了看法。

“信用体系可以先行构建出来,率先主打黑榜。”张小飞博士认为,必须先揪出锂电行业的害群之马,通过舆论的力量对不诚信的企业行为进行约束。

在场锂电企业负责人纷纷建言,可以通过成立锂电企业诚信公示平台,可以在线查询,给相关违规企业留下“案底”,这样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参考。

除了讨论锂电行业账期难题和征询有关高工锂电评级和锂电企业诚信红黑榜之外,资本运作也成为这次春茗会讨论的主题。

“长园集团是从电动汽车来总领锂电行业的整合,2014年是涉足锂电池行业的元年,2015年将重点聚焦电控领域。”长园集团连铁军介绍了集团在锂电领域的整合情况。

华能景顺罗斯(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刘宝杰则重点关注储能和电动汽车领域,表示看好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前景。

张小飞博士表示,随着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加速,锂电行业开始迎来了资本整合的成熟期,而这也是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实现飞跃的关键一步。

深圳市兴诚捷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呙德红、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范斌则分别从公司在新三板和创业板上市的过程中,介绍了公司在制度管理、财务规范、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没有不缺钱的企业,只有缺乏远见的老板。”呙德红坦言,企业处在上升期、不缺钱的时候融资上市才是最有价值的。

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了资本化运作,但是有很多的优质企业因为犹豫徘徊而错过了通过借助资本市场做强做大的契机。

对此,张小飞博士向与会的大咖们介绍了高工产业基金。高工产业基金将用自身在锂电行业研究平台优势,结合新三板的条件,联合锂电池产业链内的优秀企业形成资本联合、优势互补的共同体。

“当下中国锂电行业的资本运作机遇期已经形成。”张小飞博士坦言,企业的价值放在资本市场才有利于价值的最大化,而高工产业基金则会帮助锂电企业形成“1+1>2”的整合优势。

从材料到电芯的产量增幅来看,都远超去年同期的水平,在正极材料领域,三元材料的增幅加快,三元材料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也在迅速增加。而在电芯领域,主要动力电池企业为应对2015年的市场需求,都在扩建产线,增加产能。而在下游终端市场,随着苹果智能手表的发布,智能穿戴市场也开始成为锂电池行业重要一极。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储能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