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电力产业大洗牌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经济学人 发布时间:2015-04-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电力产业正在掀起一场重大而广泛的变革。传统电力公司的霸主地位不再,远为复杂的新的竞争正在发酵,各类企业和投资者纷纷进入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而消费者势将受益,享受到更便宜、稳定的电力,并且在发电、用电中都扮演更主动、自主的角色。

发生这种大变的内在动力是价格。在传统电网模式中,位于偏远地带的燃煤和水利发电站向人口密集区远距离输电,电力企业既发电也供电,其主要任务和利益都在于满足高峰时段的用电需求。而这种高成本必然体现于价格中,最终由消费者和纳税人买单。技术的发展为变革提供了推动力,它使得各种新模式日益可能实现,于是各类企业纷纷入场,为提供更便宜、稳定的电力展开竞争。电网正变得远为复杂和碎片化。

电力产业的变化可归结为三大趋势:分散而断续的发电、日益廉价的蓄电、智能化用电。它们相互渗透,而每个趋势中都存在无穷商机。(见下图)

1 分布式发电(关键词:微电网、可再生能源)

私人机构和大型企业如大学、工厂和军事基地可以把发电、蓄电和高效供电结合起来,运行自己的电力系统,即微电网。这些机构是用电大户,同时需要可靠的电力供应,但它们的主要动机是为省钱。大学等研发机构尤其是开展这类实验的理想场所。比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建造了热电联产工厂、太阳能发电和天然气燃料电池发电,为该校供应电、冷暖气和热水,在用电高峰期还能把多余的电输送给电网。未来,小用户也可以联合起来运行自给自足的微电网。

可再生能源早已进入发电领域,但由于风力、太阳能发电断断续续的特点而被束缚了手脚。蓄电技术的发展正在解放这些能源。这些技术在电力充沛时存下多余的电,留待需要时使用。从风能、太阳能到海洋波浪能,更多可再生能源将并网发电。而太阳能已经进入普通家庭的屋顶,让民众可以自己发电并卖电给电网。

2 日益廉价的蓄电(关键词:电池、电动车)

蓄电技术在电力产业的变革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压平尖峰、匹配供需。这使得传统电力公司的盈利模式无以立足,也使得可再生能源可以大举进场。全世界正在开展一场蓄电技术大赛,从利用地势、地质的大规模抽水蓄能,到实验室里对“优于锂电池的电池”的研发,到特斯拉规模化生产电池的超级电池工厂。

许多人可能意想不到,风光的电动车厂商特斯拉并不认为自己是汽车制造商,而是一家能源创新企业。特斯拉想让电动车队成为流动的蓄电池——在用电高峰期将电池中多余的电回售给电网——从而减低蓄电成本。特斯拉正和日本松下合资建造超级电池工厂,意欲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电池成本,推动电动车普及,通过庞大的汽车工业满足世界的储能需求。而存储可再生能源发电,比如为居民的太阳能屋顶发电提供蓄电设备,将是该公司未来几年的最大机遇。

3 智能化用电(关键词:负瓦特)

新技术使得电力被更高效地使用,因此尽管新的电子设备层出不穷,地球的用电需求实际却在下跌。未来,比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管理需求。各种能源管理系统已经进入美国、日本、欧洲和非洲等地的市场,提供奖励来鼓励民众减少高峰期用电。来自大批量用户的少量节省可以被合并在一起,形成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负瓦特”。随着电网变得碎片化,这种智能化管理能被更方便地实施,比如在微电网中实时分析数据流,在高峰期下调高耗能设备用电,管理用户的用电习惯。

电力公司必须以变求生

以上三种作用力同时来袭,电力公司已经面临巨大的颠覆挑战,而进入产业的门槛也已被大大降低,新进者不再需要拥有大量基础设施,它们却有更好的技术、算法和营销优势。电力公司还面临着一个来自内部的挑战:天生保守、厌恶风险。向使用太阳能板的客户收取附加费这样的应对措施只会加速它们的死亡。它们需要新的商业模式,而实际上,它们面对着一个极为有利可图的新市场:电动汽车。

今天,美国人每天消耗的能源分为两大块:电力10亿美元,汽车燃料14亿美元。电力供应商实际上可以将未来的交通工具的能量需求揽入囊中。但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反应还很迟缓。他们可以为电动车提供充电系统,为车主提供优惠电费。此外,他们也可以开拓安装和维护太阳能设备的新业务,还可以涉足微电网,把它作为一种服务项目提供给需要高度稳定供电的用户,并收取额外费用,已经有一些公司开始这类尝试。

早在两年前,一些大型企业就已经就电力的未来提出了宏大的愿景。随着新能源与纯电汽车的蓬勃发展,大数据与算法的深入应用,这一愿景正在迅速成为现实。对电力行业的颠覆,不仅仅在于颠覆传统发电企业作为基础设施的运营与收费模式,更在于拓展了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边界。一方面它给搅局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则迫使既有厂商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变革决心。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