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商业历史上,无数帝国的营造都和梦想、雄心相关。这种梦想和雄心,有的是企业家信仰的一部分;有的变成了现实,造福社会;有的遭受了挫败,后人徒留唏嘘;也有的,更像一场资本游戏和对利益相关者的忽悠。
观察企业的发展,在某个时点上,有时很难给出明确的判断:它是梦想的践行者?是不确定市场与技术条件下的求索者?它是一场自我创造神话、不断加强神话的“正循环效应”、但却难以落实的“超级大跃进”?还是在概念驱动下,对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资源供应者的“深度锁定”?或者,它是新的商业模式与形态的先声?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
我们尊重梦想的力量和企业家的精神,但我们也知道,造梦容易踏实难,特别是当企业开始整合政府、资本、投资者等资源之时,企业事实上已经不再是私人公司,而具有了某种公众性。虽然这种公众性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打开自己的商业秘密和账本,但最起码地,企业要竭尽全力实现自己的商业承诺,并且保持应有的客观性与透明度。
我们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情况是,企业对于自己的债主比如银行非常恭敬,一般不愿意违约;而对于对地方政府的承诺,似乎和酒酣耳热时的说辞并无二致,更准确地说,企业对地方政府往往只有商业计划,没有承诺和违约责任;最要命的,企业对于中小投资者缺乏基本承诺。观察不少上市公司的治理、资本玩法和信息披露,中小投资者近乎鱼肉,完全是被忽略的沉默的大多数。
专业财经媒体的责任不是加入梦想的大合唱,也不是随意指摘某个公司的战略与战术。我们无意贬损商业的雄心,也深知商业中的艰难与脆弱。但是,作为社会公器,我们有必要把所见所闻,以客观公正之态度进行报道,以作为“梦想大合唱”旁边的另一个真实注脚,并基于维护中小投资者和地方政府合理权益的立场,对企业行使舆论监督之责。
李河君和他执掌的汉能控股集团是近年来中国商界的新神话。他历尽坎坷在水电领域的突破,也可说是民营企业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成就。但当他进入光伏领域,要再写一篇大文章之时,汉能开始出现许多让人看不明白的段落。本报这组“汉能追踪:雄心与脆弱”的文章,正是想把这些段落呈现出来,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汉能。
资本市场短期看是选票机,长期看是称重机。而我们深信,只有诚信、专业与创新,只有实现真正的消费者价值,并对所有利益相关方负责,最终才能让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