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德国创新启示(案例篇)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5-04-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2015 CeBIT期间,受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邀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德国汉诺威、德累斯顿、莱比锡、柏林等城市,参访、调研了诸多政府投资促进机构、行业协会、学研机构,以及数十家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企业。

短短一周时间,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正在进行的创新改造,却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往严谨得甚至有些保守的德国正在努力改变:除了支持鼓励大型传统企业进行工业4.0改造;对创新中小企业,也给予更大支持、更多宽容。

其实,德国正在努力和尝试的方向,与中国正在推进的“中国制造2025”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战略异曲同工。德国在“官产学研金介”等层面如何协同、支持创新、创业?这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启示?本报将陆续推出《德国创新启示》系列报道,通过企业创新案例、机构专访、记者观察等,为读者献以珍珠。

本报记者 林坤 潘沩 德累斯顿报道

1.光伏技术新“膜”力

对绝大多数太阳能薄膜技术公司来说,相比在旷野或平整的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在不同形状的建筑物或柔软的帐篷等表面铺设太阳能,已是很大的挑战;而要在汽车天窗安装太阳能薄膜并让其保持透明度,抑或满足更多老旧建筑的轻量要求,甚至将太阳能薄膜植入到混凝土基质中,这也确实有些为难。

而德国Heliatek GmbH公司的太阳能薄膜技术产品,却能够满足这些特殊的应用场景。这家公司拥有一种柔性有机太阳能薄膜技术,其特点是:透明度高、很轻薄(厚度不到1mm,比传统太阳能薄膜材料轻90%)、可以弯曲,还有不同颜色。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太阳能薄膜技术,这家公司的产品更加环保。“使用这种太阳能模块只需要三个月时间就能回收生产所需的能源,并且绝对无毒,产品既不含重金属也不需要稀土,用完之后就可以当作一般垃圾进行处理,生产工艺也没有污染、垃圾。”公司销售与生产研发部主席ThomasBickl介绍说。

ThomasBickl 告诉记者,尽管有同行生产类似的产品,但使用的材料却不同。他透露,这是他们自己研发的材料,包含碳、铝等元素。“因为轻薄,所需材料较少(每平米产品只需一g),所以成本较低。生产过程中最高温度120度,不需要消耗太多能量。”据了解,该产品的寿命大概是15年,而公司希望通过技术的完善,产品寿命将来能够达到25年。

除了材料,这种有机太阳能薄膜产品的生产设备也由公司独立研发、制造。“这种装备需要在真空下生产,其他公司基本无法复制,也避免了太阳能行业生产一致的现象。这种设备、产品生产过程看似简单,但是整个工艺过程非常复杂。”ThomasBickl说。

因为轻薄,在光能转换效率方面,Heliatek公司的产品则远不及同行。中国汉能薄膜发电公司的产品,光能转换效率基本上是其两倍。但ThomasBickl认为,“他们的增长曲线基本是平的了。我们产品只需要两年时间就能够赶上。”他补充说,“与传统太阳能薄膜技术相比,这种薄膜在光照很强或者很弱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效率变低的情况。”

2006年,公司由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和乌尔姆大学联合创立(现在两所大学持有少量股权)。基于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欧盟、联邦德国开始就投资了1500万欧元。之后,博世(BOSCH)、巴斯夫(BASF)、RWE(德国一家大型供电公司),AQTON(宝马家族投资)、ecapital等相继投资,而巴斯夫已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ThomasBickl表示,公司正在寻找新一轮4000万欧元投资。

ThomasBickl表示,太阳能薄膜行业要发展,必须要在没有国家资助的情况下,无论是墙壁、屋顶铺设太阳能薄膜产品成本必须降低到一般电网水平。现在,单位产品的发电量费用是传统太阳能光伏的四倍。因为公司还处于初创期,做的更多是研究,产品并未量产。而公司评估数据显示,产品量产后,发电成本有望降到15欧分(约1.2元人民币)。

“公司正在寻求与材料生产商合作以打入市场。”ThomasBickl说,“太阳能薄膜的很多特点会激发客户新的想法和要求。客户每星期、每月都会发现一些新用途,我们就为客户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生产出让客户更兴奋的产品。目前,Heliatek已与世界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商—日本旭硝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2.城市中心的汽车制造工厂

初春,站在大众汽车德累斯顿透明工厂客户服务中心,透过落地窗向四周望去,一派盎然春意。左边是有400年历史的德累斯顿的大花园,右边绿色房顶的塔楼是德累斯顿的市政厅,而正前方是受德累斯顿爱戴的当地知名的德丙球队迪纳摩的大本营。若是夏天,景色更美。

这一始建于1999年,耗时28个月,到2001年建成的工厂,只生产一种车型—辉腾(所有辉腾都在这里生产)。外界对这款大众旗下最高端轿车的评价,已汇成多个版本的段子。据该工厂对外事务负责人王伟介绍,设计师在设计这款车的初衷是,“不能让外观来影响人们对车价值的判断。”

这一工厂年装配5000辆辉腾,而其中70%销往中国。而萨克森经济促进会官员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是萨克森州出口伙伴国,约44亿欧元为汽车制造业产品出口,约8.41亿欧元为电子技术产品,约5.15亿欧元为机械制造产品。

对于这款汽车,客户可以对内饰和材料进行个性化的定制。而与其他豪华车相比,辉腾的特色依然保留。“如果你看着这里像皮,它就是皮,如果你看这里像木头,那它就是木头。”王伟说。此外,辉腾还采用诸如太阳能天窗等环保、节能技术。

1999年,大众集团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在全球各地已拥有98家汽车厂,当时公司希望为自己的品牌打造一款豪华轿车,而这需要一个特殊的选址,德累斯顿成功入选。尽管这一在二战期间曾被炸平的城市,历史中只用很少笔墨记载。

然而,在市中心建设汽车工厂谈何容易?据王伟介绍,在工厂建设之初,附近百姓也表达了对污染的顾虑。“德累斯顿的绿化覆盖面积是63.7%,可以说是一座绿城,要建设这个工厂,首先要用植被把绿色覆盖,不能变成光秃秃的。”王伟说。为此,工厂在周围8.3公顷范围内,种植了5万株灌木植物,以保证绿化。

“当时我们对工厂提出的要求是,尽力实现零排污。任何工厂不敢夸下这样的海口。” 王伟说,“透明工厂是装配生产线,没有任何原材料加工,世界各地的供货商将零配件运到工厂,然后由工人进行手工装配(手工操作在97%以上)。”

此外,工厂对工人也做出了最大的人文关怀。为防止职业病,工厂通过特殊的木地板和特制的工作鞋,保证工人踩在上面有缓冲,以保护工人的腰腿。

据介绍,工厂的主体结构是玻璃,这27500平方米的双层加厚钢化玻璃,保证了隔音效果。而工厂所有的照明灯都是朝工厂内部照射,以保证没有直线光源朝外照射,不会带来光污染。这些照明灯采用光谱范围较低的冷光源,不在昆虫可见范围内,对生物也构成环保。

不仅如此,为确保生物的环保,工厂还邀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教授帮开发了一款鸟叫模拟系统,通过21种常见的鸟叫声循环播放鸟语—“上空交通管制,请右行”,确保鸟类不会撞到玻璃上。

3.一家镀膜设备企业的专注

北京东三环中路32号,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凭借前卫的建筑外形收获了诸多褒贬。或许,外界并不知道,大楼的玻璃幕墙材料—一款高效节能低辐射LOW-E镀膜中空玻璃来自南玻公司,而南玻的这款玻璃使用的镀膜设备,则来自一家德国家族企业—ArdenenGmbH公司(冯·阿登纳)。

冯·阿登纳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28年。这一年,公司的前身在柏林成立了电子物理实验室;1945年,因为历史原因实验室不得不关闭,又辗转到了俄国。10年后,公司重新在德累斯顿成立研究所,从1991年开始更名为冯·阿登纳。

现在,这家主要产品是镀膜设备—帮助在玻璃、金属、晶元芯片等物质上镀膜。而这些材料在镀膜之后,可以应用于光伏设备、建筑玻璃、触摸屏等。

这些设备都是高端定制,在德国生产,运到世界各地进行安装调试。冯·阿登纳总经理RobinSchild指着一款正在检修的机器告诉记者,“每台设备的费用取决于配置高低,我们看到的这款大概是1000万欧元。”

RobinSchild告诉记者,冯·阿登纳是一个家族企业,所有股东都是家族成员,所有股份由家族所有。而公司发展所需的资金,要么是自己的资金,或者是求助银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外来资金参与。

现在,公司每年的营业额在两亿欧元左右,去年对销售额贡献最大的是光伏镀膜设备,此外是建筑玻璃镀膜设备,此外还有金属镀膜、塑料镀膜等。不仅如此,对设备的售后服务、配件销售也为公司贡献部分利润。

在RobinSchild看来,“公司不能安于现状,必须着眼长远。这样就不仅要重视生产,更要重视研发。”他告诉记者,公司有300多名已受过高等教育研发人员。并与6家相关的研究所或工业大学进行合作。研发费用(大部分是公司投入,小部分是国家资助)占营收的15%左右。

据了解,截至2013年,公司已有807个专利,而仅在2013年,就申请了196项专利。RobinSchild介绍,公司创始人Manfred Von Ardenne教授,一生致力于发明创新,拥有600多项专利,而其获得第一项专利时只有16岁。1926年,制作了一个类似三极管的发明;1930年,创造了另一个轰动世界的发明—全自动发射电视信号的设备。

无疑,建筑行业对其使用的玻璃的隔热等要求,加大了市场对此类设备的需求量。而中国建筑(601668,股吧)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使冯·阿登纳成为在中国市场拓展的受益者。2003年,冯·阿登纳在中国卖出了第一台建筑玻璃镀膜设备;时至2014年,其已经在中国安装了43台建筑玻璃镀膜设备。

RobinSchild告诉记者,他们看好中国市场。而到中国推介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参加展会。“我们在中国博览会上很活跃。2014年,我们参加了上海国际材料展。” RobinSchild说。而他们还在计划参加一个将在郑州召开的博览会。

分享到:

关键字:德国 光伏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