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揭秘纯电动车被 “中国式追捧”的背后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浪汽车 发布时间:2015-05-0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对于纯电动车(EV)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一方面,诸多最新款EV车型上市、一些媒体也在进行种热门EV车型盘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背后,不仅让一些消费者浮想联翩,EV是不是真的要“替代汽车”了?

另一方面,一些评论界人士对当下EV被过度追捧的现象大为诟病和忧虑,就连行业从业人士对此也非常迷茫,EV路线可还行?

EV,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你?
  新能源汽车是个多选题 EV不是唯一答案

在发达国家,纯电动车只是新能源车技术路线并进的众多选项之一,但是在中国,却在很多时候被当做新能源发展中“孤注一掷”的选择。

或许,100多年前的民国初年开始引入有轨电车,到今天的城市乡村中数以亿计的电动自行车,在中国人看来,似乎纯电动车技术门槛最低,“弯道超车”的把握似乎是最大的。

然而在业界专家的眼里,电动车不但要有传统汽车研发制造的功底,还要有动力电池、集成控制、电机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当许多中国的电动车专家教授被跨国公司请出国门参观,看了人家的电动车研发手段和验证流程时,方才感慨天外有天,与之相比绝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谓“弯道超车”只是中国人关起门来的臆想。国内一些专家和从业人员,在产业发展探索中一味主张在纯电动车一棵树上吊死,不去深入了解新能源车的体系内涵与外延,不了解新能源路线图的内在逻辑,奢谈汽车新能源研发,无异于盲人摸象。而揣着明白装糊涂,排斥纯电动车之外的新能源选择,最为不可救药。

目前,各国汽车行业经过无数曲折和弯路,在2010年前后,终于就动力能源技术的“路线图”形成共识,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一,传统汽车的高效动力总成和生物柴油、乙醇等生化燃料;二,混合动力;三,纯电动车(只适合作短途,不能全面替代传统汽车,所以在路线图中是一条短线;);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增程式电动车;五,氢燃料电池车。由于氢能源蕴藏丰富、排放为零,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方案。

Tesla成功不可复制 “Copy to China”走不通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电动车大规模普及面临着两大核心障碍:一是缺乏大规模充电网点;二是充电速度慢。

汽车制造商普遍寄希望于电网公司能主动承担建设充电网点的责任,然而充电站需要占用大量的场地,投资巨大且难以收回成本,在没有看到明显市场前景的情况下,电网公司断然不会冒险去大规模建设充电网点。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僵持的局面;因为暂时没有市场,电网公司不愿冒险大规模建设充电网点,而没有大规模的充电网点,消费者就不愿购买充电困难的电动车,因而也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市场

  虽然许多汽车制造上都宣称通过快充的方式,15分钟左右即可充满80%的电量,但这将造成高电压、大电流的直流充电机大规模集中接入电网,给配电网带来较大负荷冲击,造成配电网的严重过载,同时也会严重缩短电池的寿命。因此在电池领域没有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电动车的充电模式应该以慢充为主,快充为辅。

Tesla的成功在于它很好地规避了电动车面临的困难:特斯拉的市场定位于高端跑车,能购买跑车的消费群体都是各个行业的精英,可以说是非富即贵,这类消费者基本上都拥有别墅豪宅,在别墅内停车场内即可以设立造价低廉的充电桩。由于跑车特殊的使用需求,基本上不需要长距离连续性的工作,因此也不需要临时性的快速充电。消费者完全可以不依赖外部的充电环境而在家内自行解决。这是它能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中国市场特定的消费环境,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EV在中国市场普及所面临得根本问题。一些设想将“Tesla思维”或“准Tesla思维”复制到中国,很难获得互联网公司“CopytoChina”的成功。

EV的未来在“外围市场”,不是汽车“核心市场”

分析到这里,我们不仅要问,EV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专业人人进一步分析认为,能够避开电动车充电障碍的市场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有固定的停车场所,便于建充电桩,利用已有的停车场解决夜间慢速充电的问题;

二是有有比较固定的行车路线,车辆用途单一,可以在固定的地点设立充电站,便于集中充电。

公交车、出租车、校车、企业接送班车、短途市际大巴、市政特种车等都属于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市场。我们不妨把这个市场称作电动车的外围市场,而把占据乘用车90%以上市场份额的普通乘用车市场称作核心市场。专家建议,自主品牌车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主动占据上述外围市场。这一市场竞争对手相对较少,也比较容易获得政策的支持,因此也是最容易开发的市场。

 

分享到:

关键字:纯电动车 电动车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