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石墨烯产业化之路有多远?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瞭望 发布时间:2015-05-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中国石墨烯产业化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搭建政产学研用互促合作的产业化转换平台,稳步推动高端应用领域的技术升级,合理加快低端应用领域的市场化进程是比较现实的途径。

石墨烯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由单层原子构成的材料,也是目前已知的世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几乎完全透明。由于其电阻率极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被业界视为将引领多项产业革命的关键材料,在移动设备、航天航空、新能源电池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2004年面世以来,石墨烯技术专利申请量就呈井喷之势,专利布局日趋成熟。2012年,全球石墨烯专利申请数量达1829件,同比增长100%。

在得到高校和科研机构青睐的同时,石墨烯也获得了政府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2013年,欧盟将石墨烯选入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计划未来十年投入10亿欧元打造石墨烯产业链;韩国政府投入42.3万美元成立石墨烯联盟;中国也投入2.1亿元推动石墨烯产业化。

但目前中国石墨烯产业化进程面临研发成果缺产业化平台、高端应用缺技术、低端应用缺市场三重挑战。

石墨烯产业的虚假繁荣

石墨烯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甚至被认为将替代硅材料,从而开启全新的微电子时代。

这背后一方面源于石墨烯自身优越的性能,另一方面是资本逐利的本质使然。但实际上,中国现有的石墨烯产业化呈两极分化现象,以石墨烯粉末为原料的低端产品,如功能涂料、复合材料、电极材料和结构增强型材料等,虽然部分已初步产业化,但规模小、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比较低。以石墨烯薄膜为原料的高端产品,比如微电子材料和显示屏薄膜材料等,或处于实验室阶段,或处于中试阶段,短时间内均不能实现产业化。

目前,国内能够量产的石墨烯项目,大多并非真正的石墨烯,而是石墨烯粉体,一种不具备石墨烯薄膜优良理化性能的“类石墨烯”,并不具备前者最好的导电和导热性、最坚硬的强度等特质,一般只作为添加剂用于功能涂料、复合材料、散热材料、电池等领域。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现阶段下,石墨烯投资与回报还难以成正比。石墨烯产业化背后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人力成本以及资源成本都很高。

例如,仅有宁波墨西科技可以将石墨烯粉末售价控制在每克一元钱,一台生产石墨烯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法生产仪器售价高达数百万。对于复合材料、功能涂料和结构增强型材料等产值规模较小的领域,如果使用石墨烯,就可能存在投资与回报不匹配的现象。

资本市场将石墨烯过度渲染为引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材料,却未对当前应用石墨烯的低投资回报率问题给予重视甚至有意回避,导致现阶段石墨烯的产业地位被夸大。

产业化三大短板

制约中国石墨烯产业化进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研发成果缺产业化平台。现阶段,中国石墨烯的研发主体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研发偏重于基础科学而非实用技术,产业化主体则是企业,它更强调市场应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沟通,企业和企业之间因为利益竞争,也不可能通过合作共促石墨烯产业化进程,因此研发主体和产业化主体之间,以及产业化主体内部均呈现出封闭式的“自产自销”现象,导致石墨烯的产业化进程缓慢,潜在市场需求不能充分挖掘。

在石墨烯产业化进程发展较快的美国和韩国,其研发和产业化主体都以企业为主,各企业的研发部门通过建立联盟实现技术共享,企业既掌握核心技术,又洞悉市场需求,从而可有效推动石墨烯的研发进程、研发成果转化进程和产业化进程。中国亟需建立连接研发主体和产业化主体的产业化转换平台,推动研发成果向产业化应用转化。

其二,高端应用缺技术。实际上,能够体现石墨烯核心价值、打造万亿级产业链的应用领域是半导体和微电子产业,属于石墨烯的高端应用领域,同时也是对石墨烯生产工艺要求最高、尚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领域。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目前中国能够克服高端石墨烯产业化生产瓶颈并掌握石墨烯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单位还微乎其微。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制备出的国内首片15英寸单层石墨烯,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的锗衬底单层石墨烯等研发成果,都因生产工艺不成熟导致生产成本高昂,也就无法实现低成本和规模化生产。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现阶段下,石墨烯投资与回报还难以成正比。石墨烯产业化背后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人力成本以及资源成本都很高。

例如,仅有宁波墨西科技可以将石墨烯粉末售价控制在每克一元钱,一台生产石墨烯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法生产仪器售价高达数百万。对于复合材料、功能涂料和结构增强型材料等产值规模较小的领域,如果使用石墨烯,就可能存在投资与回报不匹配的现象。

资本市场将石墨烯过度渲染为引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材料,却未对当前应用石墨烯的低投资回报率问题给予重视甚至有意回避,导致现阶段石墨烯的产业地位被夸大。

产业化三大短板

制约中国石墨烯产业化进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研发成果缺产业化平台。现阶段,中国石墨烯的研发主体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研发偏重于基础科学而非实用技术,产业化主体则是企业,它更强调市场应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沟通,企业和企业之间因为利益竞争,也不可能通过合作共促石墨烯产业化进程,因此研发主体和产业化主体之间,以及产业化主体内部均呈现出封闭式的“自产自销”现象,导致石墨烯的产业化进程缓慢,潜在市场需求不能充分挖掘。

在石墨烯产业化进程发展较快的美国和韩国,其研发和产业化主体都以企业为主,各企业的研发部门通过建立联盟实现技术共享,企业既掌握核心技术,又洞悉市场需求,从而可有效推动石墨烯的研发进程、研发成果转化进程和产业化进程。中国亟需建立连接研发主体和产业化主体的产业化转换平台,推动研发成果向产业化应用转化。

其二,高端应用缺技术。实际上,能够体现石墨烯核心价值、打造万亿级产业链的应用领域是半导体和微电子产业,属于石墨烯的高端应用领域,同时也是对石墨烯生产工艺要求最高、尚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领域。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目前中国能够克服高端石墨烯产业化生产瓶颈并掌握石墨烯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单位还微乎其微。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制备出的国内首片15英寸单层石墨烯,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的锗衬底单层石墨烯等研发成果,都因生产工艺不成熟导致生产成本高昂,也就无法实现低成本和规模化生产。

二需推动石墨烯薄膜生产设备的研发进程,降低化学气相生产法的生产成本,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石墨烯薄膜的连续化和规模化生产。

三则搭建薄膜领域研发主体和产业化主体的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稳步推进下游厂商所需的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研发进程,突破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的生产瓶颈,调动下游厂商促进石墨烯薄膜产业化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合理加快低端应用领域的市场化进程。石墨烯电极领域要拓市场,重点要突破下游厂商所需石墨烯电极生产瓶颈,加快重点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提高电动汽车和电动公交车等的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建立健全电动车的配套装置设施,搭建平坦畅通的石墨烯粉末-石墨烯电极-超级电容(或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通道。

同时,石墨烯粉末应用领域要重规划。合理规划现有产能和发展路径,避免重复碳纤维和稀土产业那样的盲目发展、产能过剩、淘汰落后的“三步走”老路。

还有要进一步加快石墨烯粉末的产业化进程,加快相关企业从中试到产业化生产的转化速度,淘汰小批量小作坊式的生产工艺,形成大规模生产,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价格优势,刺激下游企业的购买和应用欲望。

对于功能涂料、散热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要重升级。应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加快技术升级进程,克服低投资回报率的障碍;搭建生产厂商、下游厂商和研发机构的合作桥梁,聚焦重点产品,完善重点产品产业链,刺激重点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快重点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努力打造石墨烯市场化的产业链。

原标题:石墨烯产业化之路有多远?

分享到:

关键字:石墨烯 储能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