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组织起草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5-06-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起草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意义重大。”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对记者表示,互联网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从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白津夫指出,随着“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泛互联网经济成为大趋势,尤其是在能源领域,随着制造数字化、能源互联化、电源分众化,能源互联网正在加快形成。这对传统能源体系提出挑战,并为加快构筑新的能源体系创造条件。

白津夫认为,由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正处在重要转型阶段,要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必须用新思维引领、新经济主导、新能源开路。

什么是能源互联网?

记者:关于能源互联网众说纷纭,你如何理解能源互联网?

白津夫:什么是能源互联网?有一种解读称,能源互联网构造一种通过信息和能源融合的能源体系,使得能源像因特网中的信息一样,任何合法主体都能够自由接入和分享。

我更倾向于把能源互联网定义为基于互联网的能源双向配置平台,主要适应于分布式能源,能够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同时也能够把个体电源通过网络回购再配置,促进产消一体,双向交互。能源互联网不是封闭的生产消费体系,需要同其他系统融合发展。

记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能源互联网即与电网的简单融合,实现电网的智能化,也就是智能电网2.0。你怎么看?

白津夫:我认为,能源互联网不能单向考虑“主体自由接入和分享”,还要形成能源网上可交易。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就在于供需结合的双向交互。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内有学者规划了中国能源互联网路线图,提出了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随着电力改革的推进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进程会进一步加快。

为什么要发展能源互联网?

记者:为什么说能源互联网能促进产消一体、双向交互?

白津夫:能源互联网可以实现能源效率最优化。能源互联网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能源分布和市场供求失衡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供需均衡;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产需分离问题,把能源消费者和生产者融合在一起。个体既是能源生产者也是能源消费者,实现产消一体。

其重大意义在于,从供求失衡转向供求平衡,过去供给端与生产端各自分立,相互价格博弈,需求增加了就扩大供给,供给扩张就造成产能过剩,如此循环往复,导致能源供给与需求长期失衡和结构性浪费。能源互联网把供需结合为一体,把供给端与需求端汇聚在一个平台上,既保证充分供给,又合理优化需求,使供给和需求处在最佳平衡点上,实现了效率最优化。

特别是用互联网思维,把广泛分布于个体的能源通过互联网回购再配置,这是典型的“众筹”式能源配置模式。

记者:发展能源互联网有何意义?

白津夫:由于能源互联网具有供需平衡、服务范围广、配置效率高、绿色低碳的特点。所以,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实现多极发电、新型储能技术与微电网一体化,对能源行业发展理念、服务模式、技术应用带来革命性影响,必将重塑能源行业未来格局。尤其是在加快新能源发展、降低化石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具有突出重要意义。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降至62%以下,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从去年的11.1%提高至15%。

能源互联网将有助于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动经济绿色化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清洁能源政策以及经济增速放缓,使我国能源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煤炭消耗量不断下降,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互联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